作者簡介
李罡,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創始人、院長,天津傳媒學院校長、教授;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新聞專業主任編輯,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音樂產業促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音樂劇協會教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北京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文藝工作委員會理事,北京演出娛樂行業協會副會長;第34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終評評委,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首屆中國播音主持人”金聲獎”終評評委,中央電視臺首屆電視器樂大賽決賽評委。
賀蕾,女,中共黨員,碩士研究生。天津傳媒學院戲劇學院表演系聲樂教研室主任,講師。2017年9月,獲校級優秀教師;2023 年11月,指導學生參加天津市學校文藝展演獲二等獎;2024年4月,指導學生參加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微視頻”獲三等獎;2024年9月,指導學生參加第七屆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 微電影優秀推薦作品獎;2025年3月,主持並結項完成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在《黃河之聲》《參花》等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7篇。
湯如璿,天津傳媒學院聲樂講師,中共黨員,碩士畢業于天津音樂學院。從事聲樂教學工作近十年,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曾受邀參加2021年全民電視網絡春節 的節 
目錄製,參演”百年迴響紅色旋律”慶祝建黨100周年音樂會;2018年受邀參加”不忘初心跟黨走,砥礪奮進新時代”民建天津市委員會慶祝改革開放40年文藝演出。2020年成功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同年獲”中韓國際音樂大賽”民族唱法一等獎;2019年獲”中新國際音樂比賽全球總決賽”民族唱法金獎。
目錄
第一章 美聲唱法 001
第一節 美聲唱法的起源 001
第二節 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 003
第三節 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現狀 026
第四節 美聲唱法的特點 039
第二章 民族唱法 045
第一節 什麼是民族唱法 045
第二節 民族唱法在中國的發展 047
第三節 民族唱法在中國的現狀 058
第四節 民族唱法的特點 062
第三章 歌唱的呼吸 073
第一節 胸式呼吸 074
第二節 腹式呼吸 075
第三節 胸腹式聯合呼吸 076
第四節 氣息的保持與控制 079
第五節 歌唱中的呼吸訓練方法 083
第四章 歌唱的共鳴 105
第一節 歌唱共鳴的基本概念 105
第二節 口腔共鳴 110
第三節 胸腔共鳴 120
第四節 頭腔共鳴 134
第五章 音區的分類 149
第一節 自然聲區 149
第二節 低聲區 151
第三節 中聲區 157
第四節 高聲區 166
第六章 聲與字之間的關係 176
第一節 歌唱表達中的聲音運用與咬字 176
第二節 字頭的唱法 181
第三節 字身的唱法 186
第四節 字尾的唱法 190
第七章 歌唱中的情感表達 195
第一節 情感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195
第二節 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途徑 205
第三節 歌唱中的情感表達實踐——教材歌曲 217
參考文獻 323
後記 325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美聲唱法
第一節 美聲唱法的起源
在13世紀之前,歐洲音樂皆為單聲部音樂形式。回溯至古希臘時期,演唱亦以單聲部為主要特色,存在諸多不同唱法,諸如吟唱、獨唱以及齊唱等。在這些唱法中,齊唱堪稱最受歡迎且最為突出的一種。《荷馬史詩》是古希臘時期極具代表性的單聲部作品,其與詩歌韻律緊密結合,故而無法隨性自由地演唱。《荷馬史詩》以詩人一邊漫步一邊吟唱的方式呈現,此種獨特的表演形式亦成為歌唱的原始形態。
古羅馬帝國在戰爭中不斷擴張領土,其佔領希臘後,利用歌聲來控制人們的意識形態,並將其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工具。古羅馬帝國在傳承希臘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對希臘音樂進行了改革使其逐漸發展成具有實用性、莊重性和專業性特徵的羅馬音樂。313年,讚美詩和聖歌取代民間音樂,並成為主導。
中世紀(476年-1450年),隨著時代的演進,音樂不再局限於純粹的宗教音樂,”世俗音樂”興起,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格裡高利聖詠”是一種重要的宗教樂曲,古羅馬教皇格裡高利一世為實現政教結合,收集、選擇各種聖詠,並在8-9世紀正式形成格裡高利聖詠。格裡高利聖詠所倡導的美學風格莊嚴肅穆、簡約樸素,是對最終的彼岸精神的追求,排除了人間的感官欲望。因此,在唱格裡高利聖詠的時候,必須要有穩定的呼吸和飽滿的聲音,不能有絲毫的顫抖和戰慄。
中世紀,世俗音樂在地域上覆蓋範圍更為廣泛。其中,法國、意大利和德國是最具代表性的國家。普羅旺斯是法國南部的一個文化中心,其音樂作品歌詞主要以戀愛為主題,同時也包含了一些宗教音樂元素;歌曲常採用多聲部演唱,曲調悠揚,結構整齊。意大利以抒情歌曲為主,以世俗複調音樂為輔,主要分為牧歌、獵歌、巴拉塔等。三者之間,牧歌的代表性最強,能夠反映出意大利抒情歌曲所具有的音樂特色。德國的”戀詩歌手”於12世紀中期形成,游吟詩人傳人德國後,結合德國的音樂特點,逐漸形成了具有德國音樂特色的戀詩歌手。
1450年-1600年是西方音樂歷史上被稱為”文藝復興”的時代。尼德蘭樂派、羅馬樂派和威尼斯樂派在這個時期逐漸發展出成熟的歌唱方式。其中,羅馬樂派和威尼斯樂派更是將複調音樂的”純聲樂形式”推向了巔峰。
巴洛克時代(1600年-1750年)是一個豐富多樣的音樂時期。在柯爾西劇場,由佩裡作曲、裡努契尼寫腳本的《達芙妮》在巴洛克時代大獲成功,可惜現在只剩下少量的殘篇。另一部由佩裡作曲、裡努契尼寫腳本的歌劇《尤麗狄茜》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歌劇。威尼斯歌劇樂派的創始人蒙特威爾第在他的作品《奧菲歐》中引入了一種宣敘性的音調,使得歌劇更加富有旋律感和歌唱性,從而形成了一種宣敘調。在這個時代,歌手們開始意識到用童音或”閹伶歌手”來演唱女高音是不合適的,於是逐漸摒棄了這種做法,轉而讓女性來唱高音部分,追求自然純淨的聲音。
在歌劇的發展過程中,獨唱扮演的角色變得更加關鍵,並逐漸有取代合唱的趨勢。故而,歌手們于實踐之際,需使自身呼吸充沛且靈動,具備豐滿明亮之共鳴、清晰真切之發音以及嘹亮悅耳之音色。他們憑藉持續研習以及過往演唱之經驗逐步成長,終使美聲唱法得以形成。
五四運動之後,一批具有進步思想、勇於創新、敢於突破傳統的年輕人將美聲唱法引入中國。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美聲唱法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和認可。例如,黃友葵和沈湘等中國美聲先驅,通過不斷努力,使中國的美聲演唱取得了輝煌成就,為中國的聲樂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節 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
一、美聲唱法傳入中國的社會背景
美聲唱法(意大利文bel canto),其技術雛形可追溯至16世紀末的意大利音樂實踐,但其作為完整聲樂體系的正式確立則是在17世紀,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盛極一時。其特點如下:音色優美,變化豐富,氣聲和諧,銜接流暢;聲部區分嚴謹,注重音色的協調與統一;科學的發音,音量的延展性。正因如此,美聲唱法迅速從意大利傳至歐洲各地,繼而風靡全球。歷經數百年的演進與提升,美聲唱法實現了科學與藝術的完美融合,時至今日,依舊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上綻放光彩。我們當下所言的美聲唱法,是指以歐洲聲樂技術,特別是意大利聲樂技術為主體的演唱風格。。
1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吸收外來音樂文化的傳統
前言/序言
源於意大利的”美聲唱法”,由意大利語翻譯而來,意思是”美妙的歌唱”。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美聲唱法是盛行於意大利的一種歌唱風格和發聲方法。它是當今世界歌唱水平的最高代表,是影響著全世界80多億人口的高雅藝術。它有著寬廣的音域,鬆弛圓潤、明亮豐滿的聲音,音與音之間連接均勻,分句和結束都很完整。它要求每個母音都唱得純正。熟練掌握裝飾音和華麗技巧的演唱方法,可以演唱出高難度的樂曲,發出的聲音也具有更強的穿透力。
歌者在演唱美聲歌曲時需要具備連貫性,即能夠銜接音與音、字與字,同時對於各類技巧裝飾的樂句需要具備卓越的聲樂技能才能完美演繹。例如,聲樂演唱中的花腔唱法,歌手需具備流暢的呼吸控制能力、靈巧的音色表現能力以及統一的音區,以展現花腔的跳躍性、靈活性和統一性。因此,在美聲唱法中,音區的一致性是評判歌者技巧成熟程度的重要標準。歌者通過長期練習,運用真假聲混合的發音方式,將三個音區融為一體,實現音質的平滑一致。”頭聲練習”是對美聲演唱中嗓音訓練的一種高度凝練,流暢的頭聲訓練可以產生頭部共鳴。然而,在演唱過程中,歌者往往過分追求聲音技巧和聲音效果,而無法傳達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導致所演唱的歌曲嚴重缺乏表現力。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文化產業的進步,美聲唱法在理論研究和演唱實踐上更加趨於科學性。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中西方音樂文化相互融合,推動美聲唱法在中國蓬勃興起。中國人在越來越多的國際聲樂比賽中嶄露頭角,中國歌唱家在全球聲樂領域贏得日益高漲的評價和廣泛認可。在這些比賽中,中國選手常以意大利語、德語、法語以及英語等非母語語種參賽,這無疑增加了演唱的難度,成為演唱技巧之外最大的難題。目前,國內高校大多數美聲唱法的教學通常以意大利語的五個元音字母為發聲基礎,以意大利語歌曲為演唱基礎。而對中國歌曲的演唱則成為大部分美聲學子的心病。由於美聲唱法以意大利元音字母為基礎,因此中文的發音和吐字成為其學習的核心。此外,美聲唱法在演唱中國聲樂作品時,需要精準把握中國古代詩詞的韻味與意境,熟悉並理解中國少數民族地域風格和音樂特色,運用中國戲曲腔調。這些都成為學習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演唱時的難點。正是由於這些因素,美聲唱法在演唱中國歌曲時面臨著更高的難度,同時也影響了美聲唱法在中國的發展。
美聲唱法起源至今已經有幾個世紀,作為一種異質文化,其引入中國後對中國聲樂藝術產生了深遠而重要的影響。美聲唱法能夠在國內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互借鑒和碰撞。目前來看,美聲唱法已經成為中國聲樂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且其優秀元素深深紮根於其中。然而,一些聲樂學習者仍存在對美聲唱法觀念和聲音訓練的誤解。因此,本書專注於戲劇表演專業學生的聲樂演唱教學。作為專業基礎課之一,聲樂教學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技巧,還與其他三門專業基礎課程相互借鑒和融合,以培養具備一定聲樂修養的表演藝術人才。聲樂教學在訓練學生歌唱技能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其整體素養。本書簡要論述了美聲唱法以及民族唱法的產生和發展、歌唱中的共鳴、音區的劃分、歌唱時的氣息和吐字等。在演唱教學的過程中,筆者選取了30首有代表意義的聲樂作品,並用文字解釋每首作品的創作背景、演唱時的情感表達、演唱中的關鍵和難點,目的是讓學生產生一種角色代人感,發自內心地去演唱。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