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了「非遺」以前的粵劇公共政策、非遺保護推動下的粵劇公共政策、粵劇公共政策施行效果田野調查、非遺保護公共政策與新時代粵劇文化發展戰略的學理思考。同時,粵劇非遺保護作為粵港澳「共建人文灣區」和「塑造灣區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需要進一步優化、強化和深化其「標識性文化符號」功能和「最大文化公約數」作用,進一步充分發揮其在粵港澳三地民俗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浸潤、情感維繫和紐帶聯結功能。作者簡介
金姚,湖北江漢人,公共政策學博士(澳門理工大學),現任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主持和參与國家社科基金、國家民委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廣東省社科規劃、廣東省教科規劃、廣東省高等教育改革等科研項目近20項,已在《文化遺產》《戲曲藝術》《民俗研究》《澳門日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髮展報告》和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等CSSCI、SSCI、SCOPUS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 現研究方向:習近平文化思想、粵港澳公共文化政策、非遺藝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目錄
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