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影像報告-數智技術賦能電影研究話語創新 楊俊蕾 978750785778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69
商品編號: 978750785778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7*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未來影像報告-數智技術賦能電影研究話語創新
ISBN:9787507857788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
著編譯者:楊俊蕾
頁數:37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630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隨著數智化時代的到來,電影製作的升級與更新集中表現在四個維度:數字化技術全面推廣、沉浸式視聽技術不斷突破和創新、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電影全產業鏈、數據庫電影觀念持續重構觀影體驗。與此相應,《未來影像報告:數智技術賦能電影研究話語創新》在結構上由四個板塊組成:中國式劇情片如何在技術升級的同時,進行現實品格提升與新類型探索;電影中的華語古裝敘事與奇幻製作如何更為恰當地使用視覺特效技術;不斷成長的青年導演如何自覺掌握影像新技術,並在不同走向上實現創作理想;近年來的海外電影製作如何以技術為先導,探索未來影像發展之路。

作者簡介
楊俊蕾,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影視美學方向)。中國文聯特約研究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近期著作及編譯作品有《新技術影像與視景未來》《詩學經典的在體化面向》《中國當代文論話語轉型研究》《西方文論選讀(英漢對照)》等。

目錄

中國式劇情片:現實品格與新類型探索
《望道》:增減得宜,影像求真,正史影像化手法探析 003
《奇跡樂隊》:探索公益電影新路徑 011
《平凡英雄》:群體主義美學圖景 016
《我和我的父輩》:開放而流動的同主題影像敘事 019
《長津湖》:高頻視效敘事與戰爭影像的情緒價值 031
《大城大樓》:現代化城市治理的中國故事與經驗 036
《1950:他們正年輕》:有品格的影像力量 041
《懸崖之上》:已精熟,求境界 044
《我和我的家鄉》:禮敬雙重傳統,復興現實天地 049
《我和我的家鄉》:一道題目的三種解法 054
(金剛川》:凸顯境外戰場空間的正義敘事 057
《八佰》:中國戰爭歷史影像化改編的新探索 061
《紅星照耀中國》:海外視角見證下的革命在場與空間共在 065
《銀河補習班》:點控情感弧線與打造大片化視聽 072
《新喜劇之王》:周星馳的創新困境 077
《村戲》:面向真實歷史的藝術化求知 082
《邪不壓正》:消隱時代背景後的風格重複與行為不作為 095
《芳華》:民間立場分化時代的偽救贖 102
《我不是潘金蓮》:電影金融潮流下的苦難道具化 107
《百鳥朝鳳》:從”少年侃”到”老人祭”的權力沉迷 110
《老炮兒》:管虎亂了 120
特效技術加持下的古裝敘事與奇幻製作
《長安三萬里》:從懸念開始講述,以險徑探入勝景 127
《赤狐書生》:東方古裝玄幻影片的頭部化運作 131
《侍神令》與《新神榜:哪吒重生》:追求技術與敘事的真正合體 134
《狄仁傑之四大天王》:附麗於歷史的東方古裝奇幻片如何產生新的想像 138
《提妖記》:我要山海經的妖,你卻給我迪士尼的怪 143
《提妖記2》:平庸到技術也難以拯救 147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華語奇幻電影要喚醒的是對東方美的認知 151
《繡春刀Ⅱ:修羅戰場》:與類型化武俠片分道揚鑣 156
《悟空傳》:在重塑中達到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理解 161
《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逸品”格調與高端工業化是當下電影的兩極樣貌 166
《西遊伏妖篇》:當代影像如何處理古代典籍譜系 171
《長城》:中國電影的國際輿情與立體圖景 176
《爵跡》:用虛無僵化的青春崇拜粉飾資本逐利的實質 179
《盜墓筆記》:中國式奇幻電影的景觀建模何去何從 184
《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個混雜文化寓居的寄生品 187
《小門神》:精神尚未澄明,如何奢談技術 191
《刺客聶隱娘》:講究,真講究;滿,太滿了 195
導演新力量的多元走向
海外電影觀察:技術先導與未來影像發展
後記 373

精彩書摘
中國式劇情片:現實品格與新類型探索
《望道》:增減得宜,影像求真,正史影像化手法探析
歷史之所以有魅力,在於後世的人們從不停止對它的好奇、紀念和探索。如何在電影中複現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傑出人物,一直是電影藝術的核心主題之一。有研究者認為,電影堪稱”歷史的代言人”,”影像自有能為觀眾所理解的靈魂和內涵”。劇情類歷史影片《望道》正是這樣一部思想內涵深刻,同時視聽語言也格外生動的佳作。影片以《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翻譯者陳望道為中心人物,在前半部分精彩還原了翻譯過程中的起伏艱辛和意想不到的種種難題,群像式地呈現出師友親朋、同道志士對於全書翻譯的共同助力。影片的後半部分進入了更為開闊的歷史全景敘事,將中心事件進一步延伸到《共產黨宣言》正式出版後的實際傳播效果,表現共產主義思想如何激發了五卅運動時期的工人運動和抗戰後期的學生運動,從歷史親歷者的在場視角,以點帶面地展現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風雲激蕩。
一、重建生動的人物關係與物象細節
電影《望道》最令人深思和動容的是影像敘事對於歷史時空的剪裁和藝術重組。從時間軸來看,近代與現代之交的五四運動落潮,在片中成為敘事的初始背景。繼而通過人物群組在不同革命階段的具體行為表現,一路自然延伸,直到解放軍來到繁華上海的慶典時刻。而在影像的空間敘事方面,上海承擔起敘事弧的兩端,向南到江浙,向西南到川渝。前者包括發生”一師風潮”的杭州,以及主人公陳望道的家鄉故園——義烏分水塘村;後者則有南遷辦學的北碚和發生歷史慘案的較場口等地點。每一次地理空間的變遷都對應著時間軸上的大時代變化和人物個體的行為選擇。影片對此進行了生動求真的影像再現,構成了值得深入探析的正史影像化手法。
人們普遍認為,經由電影做出正史敘述,其難度要遠遠高於對歷史進行傳奇戲說,或者架空式的完全虛構。如何在實有其人、實有其事的歷史情境中發掘出深入幽微的正史意義,影片《望道》的實踐經驗值得總結推廣。
影片根據歷史記載的人物性格特徵對不同角色進行具體的行為動作設計,增處愈顯人物的本來面目,減處是為了讓新增的部分更加醒目。影片在正式拍攝前就仔細考證了陳獨秀與陳望道在建黨前的多次合作,用一冊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作為關鍵細節,有始有終地串聯起二陳之間的複雜情感;又用一冊日文版的《共產黨宣言》,將曾為革命道路上同行者的戴季陶帶人人物關係,並為影片中的正史敘述建構起必要矛盾的情節 準備。
事實上正如眾人所知,日文版的《共產黨宣言》是由留日學子李漢俊畢業後帶回國的,後來由陳望道的同鄉邵力子通過郵寄的方式寄給了他,並囑咐他正式譯出全文。然而對於電影情節 來說,按照歷史原貌進行原畫再現只是做到了信史求實;依據歷史記載的事件綱要和人物性格做出合理的增刪虛構,則有助於實現影像化正史的求真敘述。因此,邵力子在電影《望道》中雖然只是驚鴻一瞥般單次出現,但在言語層面上承擔著引薦陳望道開始翻譯的職責。進而,在能夠碰撞出性格火花、旨在製造情節 衝突的關鍵場合,影片安排了戴季陶與陳望道之間極具儀式感和觀賞感的書本交接。此時,日文版《共產黨宣言》不僅是中譯本的第二底本,還在片中成為人物形象的物象輔助,暗示了戴季陶在後來與革命者漸行漸遠的事實。及至影片後半部分,戴季陶完全站在敵對一方,情節 上也發展為陳望道的妻子蔡慕暉前來尋求特效藥盤尼西林而不得的新矛盾。
由此回看片中對於歷史現場感的藝術化萃取與昇華,更加能夠感受到正史影像化的美感輻射。影片複刻了《新青年》雜誌在上海弄堂中的編輯部舊址,石庫門、紅磚牆、彈街路,物象細節 一絲不苟。此時的鏡頭角度在水平動態中微微向側面搖開,再配上滄桑懷舊的柔光濾鏡,一代求道者的風雲際會在四位歷史人物的不同站姿、不同面容中濃郁地表現出來。如果細心感受,就能發現群像間流動著無形而真實的氣場:契合相遇時胸懷熱烈,毫無保留地坦誠相見;一旦發生觀念抵牾,思想立場上出現嚴重分歧,也不會流於常見的忸怩矯揉或者怯懦畏懼,而是迎著矛盾,正面表明自己的真實信仰,把自己毫無保留地投入為信仰而努力的志業當中。一代人的真實勇氣和真實抉擇在影片《望道》的正史影像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呈現,讓觀眾宛如置身于一個世紀前的漁陽裡,斜暉夕照,磚牆上漫射出斑駁的光。背景音樂中似乎有笛聲響起,離歌漸遠漸悠長,自然地培育出觀看歷史劇情時的萬千心緒,令觀眾反復體味著革命時期眾多人物的不同際遇。

前言/序言
電影誕生於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又在評論寫作和理論研究中得到歷久彌新的發展。一部影片呈現在評論者與研究者的視野、腦海和具體分析中的時候,其意義得到發掘,影像的存在價值也因此被確認,乃至不朽。安德烈 巴贊對於維托裡奧 德 西卡《偷自行車的人》的評論與分析正是上述動力關係的最佳明證。
一方面,從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世界性戰爭落下帷幕,到全球多個地區爆發衝突或動盪,電影所要承擔的社會問題,與多個藝術門類一樣,一如既往地艱難且尖銳。但另一方面,從面對街頭實景的膠片攝影機到綠幕影棚中的虛擬製片,尤其是進入數智化的新技術時代以後,電影製作領域比其他藝術門類更為密集地迎來各項技術的全面更新,集中表現於四個維度:數字化技術全面應用,沉浸式視聽技術不斷突破和創新,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電影全產業鏈,數據庫電影觀念持續重構觀影體驗。對照以上四個方面,本書在結構上由四個板塊組成,重點探討:中國式劇情片如何在技術升級的同時,進行現實品格提升與新類型探索;電影中的華語古裝敘事與奇幻製作如何更為恰當地使用視覺特效技術;不斷成長的青年導演如何自覺掌握影像新技術,並在不同走向上實現創作理想;近年來的海外電影製作如何以技術為先導,探索未來影像發展之路。
第一個板塊題為”中國式劇情片:現實品格與新類型探索”,聚焦《望道》《平凡英雄》《長津湖》《八佰》等優秀國產影片,經過深入思考,初步提出”中國式劇情片”的概念。繼而在現實主義美學品格的傳統視角下加以辨析,結合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需求,闡述中國式劇情片在戰爭片、歷史傳記影片、公益影片等類型賽道上的具體呈現。本板塊還有意包含了一部紀錄電影《1950:他們正年輕》,旨在與近年來頗受關注的戰爭類型大製作構成互文本的影像對話,引出影像技術在重現國家歷史與現實時的功能性主題。
第二個板塊集中考察”特效技術加持下的古裝敘事與奇幻製作”。CGI技術在普遍應用於電影作品後,不僅為”非真影像”提供了愈加便利的生產條件,還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電影藝術中的想像空間,間接帶動了古裝片中的奇幻敘事,大幅提高動畫電影在同類影片中的占比。從2015年開始進入觀眾視野的《捉妖記》《小門神》,再加上每年賀歲檔中漸漸構成新民俗的”西遊”系列,華語古裝片與特效技術的結合幾乎密不可分,甚至是高度依賴。然而,視效技術在華語古裝片中的高頻出現,並未如預期般帶來影片創作和技術創制的雙贏,反而使古裝類奇幻片意外地落入敘事雷同、畫面同質化的形式陷阱,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同滾雪球一般累積起來。一方面是影像技術中的本土原創部分遲遲不能突破瓶頸,另一方面是片面追求視覺特效的奇觀效果,弱化了影片敘事的內部邏輯。在消散了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美感的同時,降低了本土觀眾對於該類型影片的期待指數。影片的目標群體也日漸流失,最終導致該類影片整體數量的減少。
在第三個板塊中,面對數智化技術帶給電影創作的機遇和挑戰,有一批自覺進取的新晉導演逐漸來到聚光燈下,他們既注重提高新技術能力,也堅持打磨自我的作者風格,表現出”導演新力量的多元走向”。2024年的小眾科幻片《從21世紀安全撤離》與當年獲得金雞獎多個獎項的《我們一起搖太陽》,均出自年輕導演之手。另外,兼有學院派追求和女性創作者特徵的《不虛此行》《愛情神話》等影片,將圍繞本土現實與當代問題的反思,藝術化地置入各自擅長的電影文體,或細膩抒情,或詼諧機智,將流失在固化影像敘事之外的觀眾重新帶回電影院。
第四個板塊”海外電影觀察:技術先導與未來影像發展”,旨在強調面向世界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對技術升級後的國際電影格局做出深度觀察,集中分析詹姆斯 卡梅隆、克裡斯托弗 諾蘭、丹尼斯 維倫紐瓦等一線導演最新完成的高新技術電影作品。通過分析影片中最新推出的技術參數,對3D攝影技術、高幀率高動態拍攝、4K高清畫質、虛擬電影製作的後期前置等前沿技術逐一進行解析,從而預見技術集束在電影行業中的未來發展潛力。
經過以上四個板塊的推進式呈現,可以清晰地看出數智化時代中電影技術的階段性躍遷,同時看到數智技術給電影研究帶來的新課題。隨著光影空間在各式技術施展下不斷更新並拓展,電影評論與理論的話語創新也映射出數智技術的強力賦能。圍繞相關主題進行的凝望與思考共同構成了這份”未來影像報告”,這既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數字人文賦能中國電影理論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3YJA760105)的結項成果,也是面向未來影像,開啟新的實踐與思考的又一起點。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