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線有戰事-1914,一戰爆發與帝國崩潰 普里特.巴塔 978755613539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湖南人民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55613539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7*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東線有戰事-1914,一戰爆發與帝國崩潰
ISBN:9787556135394
出版社:湖南人民
著編譯者:普里特.巴塔
頁數:5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627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1914年之前的歐洲大陸,貴族雲集,享受著帝國和工業化帶來的成果;1914年,一戰爆發,歐洲”久盛不衰”的幻覺頃刻之間化為烏有,遍地都是縱橫交錯的泥濘戰壕,成千上萬的人在泥濘中掙扎、相互殺戮。正當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和美國士兵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西部浴血奮戰之時,另一場戰爭也席捲東歐,血腥程度不亞於西線戰場。這場衝突消耗了德意志、俄國和奧匈帝國,為一直持續到世紀末的各種衝突播下了種子,但是東線戰爭在書籍中的記錄卻只是一鱗半爪。
本書參考了大量一手資料與檔案研究,深入記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年裡,東線戰場所發生的生死交織的大事件,如在東普魯士發生的坦能堡戰役與馬祖裡湖戰役、加里西亞的俄奧之戰以及德國向華沙進軍時所遭受的失敗等,揭露了這條被遺忘的戰線上的激烈戰鬥的全貌,它是一場最終永遠改變歐洲面貌的衝突。

作者簡介
他曾是一名英國軍醫,作為一名醫生加入英國陸軍前,普裡特 巴塔一直在牛津和倫敦攻讀醫學。他廣泛參與到醫政事務中,包括地方和國家層面,並在英國醫學會的”醫生委員會”就職。他不時出現在地方、電視臺和廣播中,談論各種醫療問題。退伍後成為全科醫生,並深入研究了20世紀的戰爭史。作品有《普魯士戰場:蘇德戰爭1944-1945》《巨人之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羅的海戰事》等,均深受好評。

目錄

前言 / 001
第 一 章 德意志戰爭機器 / 013
第 二 章 俄羅斯壓路機 / 035
第 三 章 奧匈帝國:歐洲的另一個病人 / 063
第 四 章 物極必反 / 089
第 五 章 初戰:施塔盧珀嫩與貢賓嫩 / 119
第 六 章 指揮危機 / 147
第 七 章 坦嫩貝格 / 163
第 八 章 勝利的錯覺:加利西亞,1914 年 8 月 / 227
第 九 章 馬祖裡湖區之戰 / 253
第 十 章 戰敗的現實:加利西亞,1914 年 9 月 / 275
第十一章 血腥的插曲:塞爾維亞戰線 / 315
第十二章 泥與血:波蘭的秋天 / 353
第十三章 羅茲 / 403
第十四章 首個聖誕節 / 439
第十五章 失望與幻想 / 461

精彩書摘
第 一 章 德意志戰爭機器
德國 1871 年統一前幾年經歷了三場短暫的戰爭,普魯士軍 隊加上德國其他幾個州與丹麥、奧地利和法國進行了短暫的戰爭, 且獲取勝利。1864 年,德意志聯邦打敗了丹麥人,完全顛覆了 1848—1851 年間的戰爭結果;丹麥被迫放棄了石勒蘇益格、荷 爾斯泰因和勞恩堡三個省。奧地利人與普魯士人並肩作戰,共同 對付丹麥人,但是在 1866 年,兩國之間關於新獲得的省份的行 政管理爭端被奧托 馮 俾斯麥首相利用並發動一場新的戰爭, 其結果是普魯士在克尼格雷茨的勝利終結了奧地利在一個特定 地區的影響——這個地區就是後來的德國——並在奧地利引發了 一場危機,導致了奧匈帝國的創建和二元君主制的建立。接著, 1870—1871 年間與法國的戰爭直接造成了德國的誕生,牢牢地確 定了這個新國家的強國地位。
這些成功帶來了一個饋贈:新崛起的德國,軍隊享有特別高 的聲譽和地位。德國總參謀部的素質在國內外廣受推崇,同樣贏 得人們欽佩的還有德軍的紀律和作戰能力。柏林經常被視為”軍 國主義的麥加”,這一說法並非總帶有批判。然而,常有的情況 是,德軍的真實情況並不一定就能反映國內外人對德軍的害怕和欽佩。
儘管取得了三場戰爭的勝利,德國統一期間的總參謀長老毛 奇卻對未來戰爭是否還以相同方式進行、是否還強調進攻行動表 示了深深的懷疑。不過,他依然相信戰爭本身無法避免,甚至是 可取的:
人的一生,乃至整個自然,只是一場新舊之間的鬥爭, 國運也一樣只有劍才能讓劍留在劍鞘中。
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的時代,許多歐洲強國都相信白人至 上主義,這是非常普遍的觀點。在德國,它發展演變成了一種信仰, 即德國勝利,尤其是戰勝法國,是理所當然的,且難以避免:
從未有過為如此偉大的理想而戰的爭鬥;復仇女神或許 從未如此極端地殺死過有罪之人;或許從未有任何一支軍隊 如此溫暖、如此充滿靈感、如此充滿詩意地感受到戰場的殘 酷會為更高的道德目的服務;或許萬能的神在分配獎懲時從 人類的角度而言從未如這一次般公正且合理。成千上萬的人 將這視為歷史進程中的詩歌。
在老毛奇以及大多數德國高級軍官的眼裡,防衛戰是確保德 國繼續繁榮與成功的最佳途徑,但是必須克服開展快速且成功的 進攻戰日益增加的困難。很多德國人相信這個年輕的國家四周都 是潛在的敵人,它面臨著不得不同時在多條戰線上作戰的危險。許多人認為,考慮到這些敵人合在一起時力量巨大,德國在面對 鄰國同時發難時唯一的成功希望就是在轉向其他敵人之前,通過 快速攻擊至少擊敗一個敵人;換言之,要想避免在多條戰線作戰, 就必須發動一系列短暫的單線戰爭。為了確保德軍能夠從一個成 功戰役及時轉向下一個戰役,就必須將每場戰爭作為進攻行動來 進行。
在這種情況下,普魯士和奧匈帝國在 1866 年戰爭之後迅速 恢復關係就變得異常重要。
雖然維也納許多人希望報復俾斯麥,但奧匈帝國內部不夠團 結,無法進一步交戰,而普魯士首相則謹慎地說服國王儘早結束 了與奧地利的戰爭;普魯士沒有從奧地利得到任何領土,在 1870 年普法戰爭期間,維也納並不願意干涉普魯士,除非巴伐利亞也 開始偏袒法國人。法國戰敗、德國建國之後,顛覆 1866 年戰爭 的結果已經再也沒有意義,因為恢復奧地利對德國各州事務的影 響沒有任何希望。此外,來自意大利和巴爾幹半島的對二元君主 制的威脅越來越大,迫使維也納尋求與其北面強大的鄰國保持可 靠、友好的關係。
在 1890 年辭職前,奧托 馮 俾斯麥首相謹慎、睿智的外 交手腕確保了德國與其鄰國保持著微妙的平衡,避免了戰爭。法 國人始終是德國人的眼中無法調和的敵人,尤其是因為普法戰爭 之後,法國必須支付賠款,並且將阿爾薩斯和洛林省割讓給德國。不過,只要能勸阻英國、俄羅斯帝國和意大利與法國建立任何正 式聯盟,法國人對德國人不可調和的敵意就會得到遏制,法國就 不會對德國構成重大威脅。可是在俾斯麥辭職後,威廉二世皇帝所追隨的政策比俾斯麥時代的任何政策都更加獨斷,而且在許多 方面也更具挑釁性,幾乎可以肯定德國早晚會再次被捲入戰爭。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