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之戰-羅馬,波斯與阿拉伯帝國的崛起 彼得.克勞福德 978753279638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譯文
NT$45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三神之戰-羅馬,波斯與阿拉伯帝國的崛起
ISBN:9787532796380
出版社:上海譯文
著編譯者:彼得.克勞福德
頁數:33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963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兩個巨人的末日對決:公元七世紀初,羅馬與波斯這對宿敵在幾個世紀的纏鬥之後,展開了一場至為慘烈的滅國大戰,一度將羅馬帝國逼至瀕臨覆滅的境地,而這場大戰的導火索即便是以後見之明來看,也近乎匪夷所思。誰能預料到武功卓著的一代雄主莫裡斯竟會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百夫長迅速推翻,慘遭?殺?誰又能想到他的被?恰恰給了薩珊波斯一個絕佳的開戰藉口,因為多年以前,正是莫裡斯出兵將現任波斯王扶上王位,被後者奉為”恩主”?幾個小概率事件的疊加及其連鎖反應,竟然引發了一場完美風暴,歷史的走向正是如此神秘又詭異。
羅馬皇帝的傳奇反擊:波斯大軍步步緊逼,羅馬守軍節 節 敗退,大片國土喪于敵手,君士坦丁堡陷入重圍。面對如此絕境,武士皇帝希拉克略臨危不懼,非但不回防都城,反而親率最後一支羅馬野戰軍大膽反擊,奇襲波斯腹地,最終反敗為勝,力挽狂瀾,締造了軍事史上的不朽奇跡。
歷史洪流的終極轉折:就在羅馬與波斯鏖戰二十載、兩敗俱傷之時,曾經是邊陲之地的阿拉伯半島卻在一個新興宗教的大旗之下完成整合並迅速崛起,一場即將改變中東乃至整個地中海世界的風暴呼之欲出。英雄遲暮的希拉克略,該如何面對這個前所未見的新敵人,最後一次守護羅馬的疆土?
詳圖解析,直擊史詩戰役:數十幅原創戰略態勢圖、古城平面圖與疆域圖,生動記錄改寫歷史的關鍵戰役與半個世紀的風雲變幻,帶你身臨其境,品鑒這部波瀾壯闊、大開大合的羅馬”三國志”。

內容簡介
血與火的末日對決——
逆天改命的英雄,也無法改寫歷史兩次
一部羅馬帝國的”三國志”
公元七世紀初的東羅馬帝國,在內亂與外敵的雙重重壓下瀕臨崩潰。出身下層行伍的一介武夫福卡斯起兵作亂,虐殺了頗有武功的莫裡斯一世後篡位自立。趁著帝國內亂,羅馬宿敵薩珊波斯以替莫裡斯復仇為由興兵犯境,連戰連勝,短短數年之內便攫取了帝國東部行省的大片土地。”新羅馬”危在旦夕。危難之時,一代豪傑希拉克略在北非舉起義旗,推翻暴君,加冕為帝,隨後臥薪嚐膽十餘年,終於憑藉著一場孤注一擲的全力反擊扭轉乾坤,反敗為勝,逼和薩珊波斯,收復全部失地,迎回”真十字架”,又一次拯救了帝國。
然而,羅馬的復興是短命的。一場即將改變中東,乃至整個世界版圖的風暴正在阿拉伯半島中醞釀。一個古老的民族,在一個全新宗教的引領下,很快就將沖出沙漠,摧枯拉朽般地粉碎兩個老大帝國,將羅馬餘暉下的古典世界不可阻擋地推入中世紀。

作者簡介
彼得 克勞福德博士,師從羅馬史名家布萊恩 坎貝爾,在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三神之戰》是他的第一部也是廣受歡迎的一部歷史著作。

目錄

地圖列表
歷代君主
導言
第1章 走向公元600年的羅馬與薩珊
第2章 篡位者之戰與希拉克略起義
第3章 “老兵出陣”
第4章 “攻城槌已觸牆”
第5章 新來挑戰者
第6章 伊斯蘭風暴
第7章 穆斯林戰獸肆虐(636)
第8章 告別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
第9章 奪羅馬糧倉,斷波斯國祚
第10章 國主俱亡,三神存二,一雄勝出
第11章 盛宴繼續:從大西洋到印度洋
尾聲
注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地圖列表】
(地圖均由費伊 克勞福德繪製)
疆域圖
羅馬帝國(600)
薩珊波斯(600)
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626)
阿拉伯半島
伍麥葉哈裡發帝國與羅馬帝國(750)
戰勢圖
羅馬-波斯戰爭(611-624)
希拉克略東征(624-628)
希拉克略東征(627-628)
裡達戰爭(632-633)
哈立德入侵伊拉克(633)
哈立德與穆斯林入侵敘利亞(634)
進軍耶爾穆克(634-636)
羅馬屬敘利亞失陷(636-637)
進攻安納托利亞和亞美尼亞(637-638)
入侵埃及(639-642)
穆斯林征服波斯
城市平面圖
安條克
耶路撒冷
君士坦丁堡
泰西封
交戰圖
烏胡德之戰(625)
壕塹之戰(627)
瓦拉賈之戰(633):
佈陣
包圍
耶爾穆克之戰(636):
佈陣
第二天,第一階段
第二天,第二階段
第三天,第一階段
第三天,第二階段
第六天,第一階段
第六天,第二階段
第六天,第三階段
卡迪西亞之戰(636):
佈陣
第一天,第一階段
第一天,第二階段
第三天,第一階段
第三天,第二階段
第四天,波斯軍隊潰敗
傑盧拉之戰(637):
佈陣
卡卡側攻
納哈萬德之戰(642):
佈陣
穆斯林進攻
波斯軍隊進攻
穆斯林反攻

精彩書摘
第4章
“攻城槌已觸牆”?
我追求和平。火燒波斯實非我願,而是為你所逼。讓你我罷兵修睦,止熄戰火,以免一切俱焚。
希拉克略致庫思老二世的最後通牒,628年1月6日
(狄奧法內斯,《編年史》,創世紀元?6118年)
君士坦丁堡之圍(626)
到626年,羅馬與波斯的終極一戰正迅速進入尾聲。在時人看來,庫思老勝出幾乎無可置疑。波斯在敘利亞、亞美尼亞、巴勒斯坦、埃及等征服地區的統治未受直接威脅;波斯軍隊攻入羅馬剩餘領土而未遭反擊;羅馬皇帝僅有一支主力可救帝國於危亡。不過表面之下,羅馬亦有恢復元氣的明顯跡象。希拉克略非但縱橫敵境近一年之久,總體傷亡不大,且盡克波斯頂級名將,摧毀塔赫特蘇萊曼聖火祠,予波斯軍隊以損傷和心理打擊。情勢依舊危殆,但較之東征前,確有更多樂觀理由。
庫思老急於洗刷624至625年的敗辱,不給羅馬恢復元氣之機,遂於626年歲中,命軍隊攻打羅馬帝國最後的堡壘——希拉克略在安納托利亞北部的駐軍,以及帝都君士坦丁堡。雖然沙赫巴勒茲、沙欣、沙拉布蘭加斯和庫思老本人曾嘗敗績,但似乎波斯軍力未受大損。庫思老猶可調遣沙赫巴勒茲往攻君士坦丁堡,指派沙欣對陣希拉克略。沙赫巴勒茲的軍力史乘無載,但與調撥給沙欣的五萬人相比不會出入太大。庫思老雖然仍手握兩支大軍,卻將之同時派往域外,可見他也許感到須結束戰爭的個人或政治壓力。
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626)
沙赫巴勒茲與沙欣二將所率大軍並非羅馬帝國在626年的唯一憂患。阿瓦爾人雖已在623年獲巨額贖金,卻不出所料,最後仍違信背約。或者阿瓦爾可汗曾在626年歲初舉兵威脅羅馬國境,或者希拉克略的細作意識到和約將告失效。比及626年4月,皇帝已遣阿薩內修斯為使,去同阿瓦爾人交涉。談判無果而終。不久,阿瓦爾人攻至君士坦丁堡城郊。進兵途中,阿瓦爾人或瞭解到沙赫巴勒茲屯于博斯普魯斯海峽亞洲一側,並知曉其克取羅馬都城之意。沙赫巴勒茲重占迦克敦的時間不確,但似乎早在阿瓦爾主力6月末兵臨君士坦丁堡之前,他已進襲迦克敦腹地,於彼立足已穩。1不過,在波斯軍隊到迦克敦之前,沙赫巴勒茲與阿瓦爾可汗不大可能有過直接聯繫或攻打君士坦丁堡的作戰協調。雙方只有獲悉彼此到來,才會有所配合。2但是,只有應波斯人之請,阿瓦爾人方參與圍城,因為後者不善攻圍,而即使對於最善攻城的軍隊而言,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亦構成最大挑戰。
然而,阿瓦爾人進兵必有預謀。到6月末,約三萬主力已抵君士坦丁堡。據信,在圍城期間,阿瓦爾人、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援軍紛至,兵力再增,而人數達八萬之說或言過其實。3君士坦丁堡被圍,人們曾將怨憤發洩於約翰 塞斯莫斯?身上。此人似有政治籌謀,不過僅帶來一場局部騷亂。儘管當時希拉克略不在城內,騷亂也未對政權構成威脅。但君士坦丁堡民眾渴盼聖駕回鑾。希拉克略雖然未歸,卻似乎派來援兵。即便如此,守軍好像也僅有約一萬兩千人,由軍事長官布諾斯和牧首塞爾吉烏斯統領。4
阿瓦爾人利用7月前兩周圍城,阻止居民找糧、收莊稼、聚攏牲畜。或許此時人們最深切地感受到了失去埃及和該地糧食供給的痛苦。5同時,阿瓦爾人著手建造圍城裝備,包括寨柵、攻城塔、有龜甲形連環盾保護的攻城槌。6羅馬守軍累次出擊,欲破壞攻城戰備。阿瓦爾人似利用所建寨柵,將逃離巴爾幹各行省的羅馬難民引往君士坦丁堡城門,從而阻擋守軍出擊。
看到阿瓦爾大軍圍困城池、擊退守軍,卻不見皇帝歸來,居民只得求助於宗教儀式。牧首塞爾吉烏斯手擎聖母瑪利亞像,沿城牆一路激勵士氣,並祈求神助。7同時,當事三方不斷有外交往來。至7月末,阿瓦爾人已同沙赫巴勒茲取得接洽,大概與此同時,阿薩內修斯還都,帶來阿瓦爾可汗的要求,即君士坦丁堡完全投降。該要求自然遭拒。7月29日,阿瓦爾可汗親臨圍城陣地。他檢視完己方部署與羅馬城防,或許還收到波斯人承諾,隨後下令攻城。8
次日,阿瓦爾人將攻城槌準備就位。7月31日,首攻開始,攻城塔和拋石機也壓向城牆。戰鬥持續到最後時刻,即下午5時,阿瓦爾人與斯拉夫人對包括佩格地區在內的各處城牆發起無數次進攻,俱被守軍擊退。9 8月1日,阿瓦爾人轉攻查瑞休斯門與聖羅曼努斯門之間的城牆,久戰後再被打退。10一支斯拉夫分遣隊臨時發起海上攻擊,企圖突破金角灣城牆,亦不克。布諾斯希望阿瓦爾人因兩日徒然損兵能夠休戰;他試圖繳納貢金,誘使阿瓦爾可汗退兵。不料提議遭拒,但阿瓦爾可汗確曾要求再啟談判。波斯使團在隨後會晤中承諾派援,阿瓦爾可汗為之振奮。波斯使團同時告知羅馬人:”爾等皇帝既未進犯波斯,亦未回援。”11阿瓦爾可汗再次要求君士坦丁堡完全投降,且全城居民渡博斯普魯斯海峽,歸由沙赫巴勒茲措置。12
談判或持續數日之久。有記載的下一場戰鬥發生於8月6日,阿瓦爾人再度發起陸地猛攻,被擊退,死傷枕藉。翌日戰鬥如前,斯拉夫人企圖突破金角灣,再告失敗。意識到阿瓦爾人無法獨立破城,波斯人試圖從羅馬水師手中奪下制海權,以加入圍城戰。然而,8月7日羅馬水師取勝,尤其在次日,羅馬軍隊挫敗波斯人將四千騎兵渡運至歐洲的企圖,似乎讓沙赫巴勒茲力援阿瓦爾可汗的意圖落空。這也許說明,8月7日的海戰類同調虎離山,或者渡海嘗試是最後的無奈之舉。
波斯軍隊渡運歐洲失利,這成為結束圍城戰的關鍵。在8月6日和7日的大戰中,阿瓦爾人傷亡甚巨,因而似意志衰頹。獲悉波斯人搶渡失敗,他們便開始撤軍。據稱,阿瓦爾人退兵前,已舉行談判。這使人懷疑布諾斯或重提一周前的納貢請求,而此次請求被接受。佈雷契耐區聖葛斯默與聖達彌盎教堂遭毀,布諾斯卻阻止羅馬守軍出戰復仇。13這愈加印證了以貢金換退兵之說。波斯人對撤圍的反應不詳。沙赫巴勒茲可能在迦克敦過冬,亦或立即撤退。而無論作何反應,想必波斯人明白,不控制海洋,君士坦丁堡則難近半步。
儘管阿瓦爾人帶來破壞與傷亡,但羅馬部隊在君士坦丁堡城頭與附近海域擊退敵軍,此為帝國大捷。希拉克略雖御駕不在,卻因謀劃國都保衛戰而受到歌頌。人們認為,勝利有賴皇帝支持,故此,不讚譽實際統帥布諾斯而頌揚皇帝屬羅馬人的習慣之舉。而稱頌希拉克略之外,因護佑都城於危難,至高功勳歸聖母瑪利亞。據說,在圍城期間,連阿瓦爾可汗亦曾見到聖母瑪利亞沿城牆行走。14人們以為是政教人物挽救了君士坦丁堡而為其歌功頌德,卻忽視了帝都保衛戰取勝的真正原因:阿瓦爾人缺乏作戰經驗,因攻城技術不精、後勤能力落後而整體戰力有虧;君士坦丁堡城防堅固;羅馬海軍對波斯人、阿瓦爾人、斯拉夫人的來犯海軍具備優勢。15若無這些因素,波斯人和阿瓦爾人大有可能破城。
君士坦丁堡平面圖
戰勝阿瓦爾人並非626年羅馬人所獲唯一大捷。君士坦丁堡圍城戰走向結束時,沙欣對屯于安納托利亞北部希拉克略的軍隊展開攻勢。他所下軍令不詳,有可能是防止希拉克略去解君士坦丁堡之圍,並擊潰最後一支羅馬部隊。沙欣成功阻止了希拉克略所部還兵博斯普魯斯海峽。有人卻認為,希拉克略從未打算回鑾,因為他若願意,羅馬海軍可護駕。不過,這卻留下疑問:緣何此時希拉克略將兵權轉交狄奧多爾。原因或是,他認為兄弟更能勝任統兵,同沙欣展開看似不可避免的大規模靜態戰。而另一種解釋似乎更有可能:希拉克略並未打算和部伍待在一起,而是因擔心被沙欣或沙赫巴勒茲擒殺而被迫駐留軍隊附近。亦有可能是,希拉克略駐蹕安納托利亞前線與都城之間,以同雙方保持聯絡。
然而,首項命令雖已成功完成,在執行第二項命令時,沙欣卻似乎失策,終以潰敗。見有契機可滅羅馬軍隊,沙欣往攻狄奧多爾。兩軍在科洛內亞與薩塔拉之間相遇。情況似乎是,波斯軍隊雖有老兵做中堅,怎奈新兵過多,戰力不夠。狄奧多爾得以擊潰敵軍,沙欣兵敗命殞。16波斯軍隊的真實敗況史籍缺載,可見並非慘敗。無法遮掩的事實卻是,狄奧多爾為羅馬人再贏勝利,致勍敵沙欣喪生。
終局
希拉克略本不必為無法襲取泰西封而焦慮。他已給庫思老二世政權造成致命毀傷。對手政權的末日尤為悲慘。庫思老於627年歲杪逃離達斯特蓋爾德時,不僅要面對希拉克略所施的軍政壓力,且身染痢疾。病患進一步妨礙到其執政能力,也令繼統問題出現變數。庫思老打破長嗣繼承制,越過長子西羅斯,立子邁爾達桑為儲,給業已緊張的局勢火上澆油。因心懷怨艾,加之對戰局不滿,西羅斯聯合大批薩珊權貴,起兵反抗父王。他暗通古爾達納斯帕,許諾稱,若後者說服軍隊,擁護自己反叛庫思老,他將增加軍餉,並與希拉克略媾和。
庫思老有兩子參與政變。由此可見,沙赫巴勒茲乃至希拉克略本人曾為這場密謀推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