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鑒 (第二輯) 崔延強 978756973168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56973168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文明互鑒 (第二輯)
ISBN:9787569731682
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崔延強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286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文明互鑒 第二輯》是《文明互鑒文庫》叢書中的一部力作,聚焦于文明互鑒與跨文化研究的深層探索。全書圍繞”文明互鑒論”“文明形態觀”“中西古典學”“陸海新敘事”“交流與動態”等多個主題展開,彙聚了多位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通過跨學科、跨文化的視角,探討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融合。
在”文明互鑒論”部分,吳曉群的文章 探討了中國西方史學史研究範式的建構,提出了以思想史為視角的研究新路徑,強調在中西文明對話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研究方法。
“文明形態觀”部分則聚焦於古代希臘羅馬文明與東方文明的互動,從古典學術與東方學的碰撞到希臘化文化的東漸,展現了東西方文明在歷史進程中的交織與影響。
“中西古典學”部分深入挖掘了古典學術的內涵與精神,通過比較研究揭示了中西史學認知視域與社會功用的異同,同時探討了跨文化哲學的現象學進路,為理解文明互鑒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
“陸海新敘事”部分以希臘高等教育改革為例,探討了現代教育體系中的文明傳承與創新,展現了文明互鑒在當代社會中的實踐意義。
“交流與動態”部分則關注中醫藥文化在伊朗的傳播以及中西史學研究的動態,進一步拓展了文明互鑒的研究領域。
全書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學術探討,為理解文明互鑒的內涵與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與案例支持,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現實關懷的佳作。

目錄

文明互鑒論
無問西東:淺談中國西方史學史研究範式的建構 吳曉群 003
文明形態觀
古代希臘羅馬文明的”東方”想像 黃洋 013
古典學與東方學的碰撞:古希臘”東方化革命”的現代想像 李永斌 024
帕提亞與希臘化文化的東漸 王三三 039
中西古典學
古典學術和古典精神——《西方古典學研究入門》序言 張巍 061
論古代希臘、羅馬和中國史學中的認知視域與社會功用 穆啟樂 著 葉民 譯 067
漢史之詩:《史記》《漢書》敘事中的詩歌功能 柯馬丁 著 林日波、郭西安 譯 郭西安 校 082
普遍主義、相對主義與陌異經驗——跨文化哲學的現象學進路 何康 103
陸海新敘事
公立大學還是私立大學?希臘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進展 闕建容 119
交流與動態
中醫藥圖書在伊朗的出版情況概述 艾森 杜思特穆罕默迪 133
金顯真《古代希臘和中國的族性與外族》評介 曾邈 139

精彩書摘
文明互鑒論
無問西東:淺談中國西方史學史研究範式的建構
吳曉群
如果將20世紀20年代李大釗編寫的《史學思想史》視作中國人編寫的第一部近代西方史學史著作,並將其與30年代朱謙之在暨南大學開設”西方史學史”課程一同看作中國西方史學史研究的起步,那麼,自1949年以來,中國的西方史學史研究經歷了兩個大的發展階段,首先是由耿淡如郭聖銘等老一輩學者篳路藍縷的開拓階段,這一時期主要以介紹西方史家的著作引進西方的史學理論為主。80年代之後,隨著國門的打開,中國學者在吸納西方各種流派不同學說的基礎上,大量引進消化西方史學理論,並逐漸開始以一種中國眼光來審視西方史學及其理論。這兩個階段為今天中國西方史學史的研究和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拓寬了視野。如今,整個世界的面貌以及學術界的問題意識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之下,我們的西方史學史研究將如何發展?對此,筆者想在前兩個階段研究的基礎上對西方史學史的發展提出一個新的設想和願景,以此加入到當前有關西方史學史研究範式、理論及方法的討論之中。
筆者認為,應該將史學史作為一種新的思想史來進行研究和書寫,這樣的思想史視角既非糾結於不同的討論範疇,也不局限於”歷史”上已成形的思想,更不是靠跟蹤和引進西方的各種研究範式和理論來顯示中國史學研究與國際的接軌,它應該是一種以無問西東的姿態,以話語建構的方式來進行的經典與現實整體與多元、繼承與創新之間的對話,從而建構出一種既具有中國學者自身獨特性,又不失對人類命運終極關懷的史學思考。正是在這一意義上,西方史學史研究,或者說整個史學史研究理應成為一種具有反思性的學科。
一、作為思想史的史學史
何為史學史?普遍認為史學史是關於歷史學這門學科的產生、發展及其特徵的歷史,也可以認為它是從歷史編纂思想的角度來闡述對某些具體問題的解釋。因此,史學史研究的範疇並不局限於總結和評價史家的寫史風格與方式,更要顧及史家心中的問題預設,詢問他們形成了什麼思想其思想又是如何產生的等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將史家的著述理解為他們對自己那個時代和社會所面臨之問題在思想層面上的一種回應。
何為思想史?在此,我們取最寬泛的定義,即柯林武德所說的”一切歷史都是思想的歷史,此處是用的思想最寬泛的意義,它包括人類精神的所有意識行為”。換言之,我們既不想糾纏於詞語上的辨析,也無意於區分方法論上的高下或是討論範疇的廣狹,因此,無論是”History of Thought”,還是”History of Ideas”,或是”Intellectual History”都可能出現在我們的視域中。何兆武說:”都是由於人類有了思想活動的緣故,人類才有了文明史。在這種意義上,一部人類文明史也可以說就是一部人類的思想史,是人類思想活動(及其表現為行動)的歷史。”
正是在這雙重的意義上,史學史就不僅是培養歷史學家最重要的方式,是歷史學家的身份意識逐漸形成和成熟的反映,也是思想家思想觀念、批判意識的一種體現,這種培育與養成和反思與批判正是這個學科屬性中最重要的面向。它應該蘊育出帶有歷史學家色彩的思想家和帶有思想家屬性的歷史學家。
事實上,從希羅多德宣稱他的歷史敘述是一種對人事及其原因的”探究”,到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古往今來,無論中西,歷史學家從來都不是書記員,史家組織材料的方式本身就反映了他及他那個時代的思想觀念。而史學史作為一門對史家及其觀念進行再思考的學問,它也從來都不是僅僅停留在對篇章 結構、字詞句法的分析之中,探究思想的表達和蘊意才是史學史研究的本意。換言之,史學史在根本上就是史學的思想史。特別是在當今這樣一個需要反思的時代作為一門反思性、批判性的學問,史學史研究更應該起到”鑒往知來”形塑思想的作用。
在這方面,以《春秋》為中心對孔子歷史編纂學進行考察的朱本源為我們提供了榜樣。他於20世紀90年代分別發表的《”(詩)亡然後(春秋>作”論》《孔子史學觀念的現代詮釋》《孔子的歷史哲學發微》等文章 中,融文獻和理論於一體,運用維柯有關史學起源的理論將孔子的《春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放在一起,探討了中國歷史學的起源和性質,以及普遍性歷史研究的對象方法和觀念等,真正做到了陳寅恪所說的”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的融貫中西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
同時,思想史研究所具有的兩個維度也正是史學史研究的題中之義,一個維度是橫向的,即一種思想所存在的共生語境;另一個維度則是縱向的,即強調思想的歷時性發展。只有通過這兩個向度的結合我們才能挖掘思想背後的豐富性和意義所在。如果說歷史學是把握與理解我們所置身其中的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那麼史學史更是一種在具體史家還原局部史實的基礎上,去反思和追問其邏輯結構是否恰當的思想方式。這種作為思想史的史學史一方面能夠成為拯救”碎片化”的歷史知識的一種希望,這裡所謂的”碎片化”指的不僅是研究對象的細小瑣碎研究時段的斷裂,更是指條塊分割的狹窄思維方式和因這種思維方式而帶來的”問題碎片化”現象;另一方面能使那些曾在各自的”世界”範圍內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觀念有了一個更廣闊視域的反思機會。因此,我們既需要一些研究不同時段地域之具體歷史問題的歷史學家加人到史學史的隊伍中來,也需要一些能提供宏大敘事和視野的理論來支撐我們的研究。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