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中國哲學史上,性字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和流行。最早提出有關人性命題的是孔子。孔子以後,人性論逐漸成為後世思想家關注的重點。戰國初期的告子提出了性無善惡論,戰國中前期的孟子則提出了性善論。戰國時道家可以稱為性超善惡論者。戰國中後期的荀子提出了性惡論,戰國時的世碩則提出了性有善有惡論,後來發展成性善惡混論。西漢的多數學者都主張性有善有惡論,如董仲舒、劉向、揚雄等。東漢至唐代,性三品論成為大部分學者的共同主張,如東漢的王充、荀悅,唐代的韓愈,都是這種理論的闡發者。另外,東漢的鄭玄是性有善有惡論者。唐朝時的李翱持性善情惡論,這是性有善有惡論的特殊形式。北宋以後,性兩元論成為思想界的主流,這種理論始創于宋朝的張載,精練于程頤,大成於朱熹。此外,這一時期還有少數學者持性無善惡論,如南宋初年的胡宏。到明清時期,性一元論在思想界興起,與性兩元論展開對抗。這種理論,始發於明代盛于清世。明代的王守仁主張性無善惡論,這是一種性一元說,清朝的王夫之和戴震都是性一元論的闡發者。中國古代的人性論自孔子提出一直到明清之際,雖然從表面上看是在探討人性的問題,尤其是性善還是性惡,實際上早已突破了這些傳統命題,從而深入到人與自然、宇宙規律與道德倫理、主體與客體等關係的探討中。中國的人性論的範圍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擴展,並最終涵蓋了中國哲學史的廣袤領域。性,由此也成為中國哲學中最為重要的概念範疇之一。作者簡介
法帥 山東淄博人,山東大學歷史學博士,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政治思想史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參加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及教育部重大委託項目四項,主持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等四項。在《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孔子研究》《齊魯學刊》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合作出版著作三部。目錄
第一章 周初人文精神對人性論的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