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導論 徐磊 胡興豔 978730268778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清華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17
商品編號: 978730268778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藝術導論
ISBN:9787302687788
出版社:清華大學
著編譯者:徐磊 胡興豔
頁數:16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4250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藝術導論》立足中西藝術史、批評史和理論自身發展的歷史,從藝術類專業的教學目標和學習需求出發,注重提高學生的理論素質與研究能力。內容一方面涵蓋了藝術基礎理論的重要問題;另一方面針對藝術類學生長於實踐而短於思辨的特點,加入了適量案例分析,使艱深的理論問題得到了形象的說明。本教材契合當前國內藝術理論教學的發展趨勢,適應藝術類院校一流本科專業的教學現狀,理論深度和案例選擇均符合課堂教學需求,能夠充分發揮教材建設在學生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本教材配備課後習題及參考答案、考試題目與評分標準、教學大綱建議及課件PPT,既可作為本科及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基礎課程用書,也可作為普及推廣美育教育的實用讀本。

作者簡介
徐磊,1976年生,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山東大學”藝術批評”方向博士生合作導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院長。系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山東省泰山學者藝術學崗位核心成員。主要從事藝術歷史及理論、文化遺產等方面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子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省社科規劃項目、省研創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教研項目10余項;主持廳級及參與其他國家級、省部級項目10余項。主持的”鄉村文化振興研究創新團隊”獲批”山東省高等學校青年創新團隊”。在報刊、雜誌發表論文、隨筆70餘篇,其中CSSCI、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及人大複印資料轉載論文16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主編、參編學術叢書5套(部),主編專業通識教材3部。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泰山文藝獎、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山東省教學成果獎等獎項10余項。

目錄

第1章 藝術概述
1 1 藝術的定義和概念 001
1 2 藝術的歷史與演變 008
1 3 藝術的特點 017
第2章 藝術的發生與文化參與
2 1 藝術的發生 021
2 2 藝術中的文化參與 029
第3章 藝術種類:美的集合
3 1 造型藝術 040
3 2 表演藝術 051
3 3 綜合藝術 056
3 4 語言藝術 061
第4章 藝術文本
4 1 文本要素 067
4 2 風格與流派 073
4 3 文本的解讀與評價 080
第5章 藝術創作
5 1 藝術創作的特點與主體 085
5 2 藝術家的風格、主題和意圖 091
5 3 藝術創作的過程 094
第6章 藝術接受
6 1 藝術接受的主體 105
6 2 藝術接受的特徵 111
6 3 藝術作品的社會影響與意義 117
第7章 藝術與個體發展
7 1 藝術對個體發展的影響 123
7 2 藝術與創造力 126
7 3 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131
7 4 藝術與心理健康 137
第8章 當代藝術發展動向
8 1 當代藝術的走向 143
8 2 數字藝術和網絡藝術 148
8 3 人工智能與藝術創作 152
8 4 藝術技術創新的前沿趨勢和特點 156
參考文獻 161
後記 163

精彩書摘
第1章 藝術概述
藝術,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它不僅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方式,更是一種思想、情感和文化的傳遞媒介。通過藝術,我們可以感受人類的內心世界,領略世界的多樣性,探索和理解人類存在的意義。
1 1 藝術的定義和概念
藝術是什麼?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這都是一個充滿爭議和無盡詮釋的話題。波蘭美學家符 塔達基維奇(1886-1980)在西方美學概念史》中指出:
經過了兩千年的發展建立起來的概念,其性質是多樣的。首先,這一概念隱含了藝術乃是文化的一部分。其次,藝術的產生起於技藝。再次,藝術的產生也由於它幾乎可以構成世界的一種成分。最後,藝術的目的在於使藝術作品獲得生命力,藝術的意義就在作品之中,只有對於作品來說,藝術才是有價值的,而”藝術”這一名稱則不僅用來表示藝術家的技藝,而且也用來表示藝術作品。
藝術的定義和概念因時間和文化的變遷而不斷演變,從古希臘的”技巧和技藝的展示”到現代的”情感和思想的表達”,藝術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是一種創造和表達的方式,它可以通過繪畫、音樂、舞蹈、文學等多種形式來傳達對美的理解和感受,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和思考。藝術也是一種對社會和文化的反映,藝術家通過作品呈現和探討社會問題、文化價值觀等內容,引起觀眾的反思和討論。同時,藝術也是觀眾的參與和互動活動,觀眾通過欣賞、解讀和評價藝術作品來與藝術家進行對話和交流。藝術的定義和概念是多樣而開放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和解讀藝術。
1 1 1 美的創造和表達
藝術與美有著緊密的聯繫,它是一種美的創造和表達。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人類文化史上,對美的追求是一個長期而不斷演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藝術誕生了。美的概念和追求在不同的文化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和意義。早期人類對美的追求主要集中在大自然的美和生命的美上,原始人類通過觀察大自然的壯麗景色、動植物以及人體的形態等,獲得了美的感受和體驗,這種對自然美的追求和表達可以在史前洞穴壁畫和雕塑中找到。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美的概念逐漸擴展到人類的創造領域。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發展出了雕塑、繪畫、建築和文學等藝術形式,人們通過這些藝術形式來表達和展示美的理念。中國古代人對美的追求體現在各個方面的文化表現中,包括文字與文學、繪畫與書法、建築與園林、衣著與飲食等。他們追求和諧、優雅、自然的美,通過詩詞、繪畫、建築設計、園林佈局、服飾搭配和菜肴烹飪等表達對美的獨特理解和追求。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美的概念變得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藝術家開始追求獨特的表達方式,從表現主義、抽象藝術到當代藝術等,各種藝術流派和風格相繼湧現,豐富了美的表達方式。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也影響著人們對美的追求和理解。
從本質上來說,美是一種主觀感受和審美價值的體現,美的創造和表達是個人或群體通過創造和表達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和感受。藝術作為一種創造和表達美的方式,是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思維和技巧,將藝術家內在的審美感知和情感外化為具體的藝術作品。在創造過程中,藝術家通過對形式、結構、色彩、音樂等藝術元素有意識的組合和處理,塑造出獨特的藝術形象和表現風格。這種創造性的行為不僅僅是對已有美的規範和傳統的延續和變革,更是通過藝術家的個人經驗、觀點和情感,創造出新的美的形式和內涵。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達 芬奇(1452-1519)通過他的名作《蒙娜麗莎》,表達了對女性神秘與美麗的理解。這幅畫作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細膩的表現成為世界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藝術家通過細緻人微的繪畫技巧,表現出蒙娜麗莎微笑中蘊含的神秘和內在的美。觀者在欣賞這幅作品時往往會被蒙娜麗莎深邃的眼神所吸引,感受到藝術家對美的獨特詮釋。
此外,藝術家通過藝術作品傳遞對美的理解和追求,以及他們對人類生活、自然界和社會現象的感知和思考。許多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對所處時代和文化背景的個人回應和表達,通過獨特的藝術語言和符號系統,引發觀者的共鳴和思考。觀者可以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解讀,感知和領悟藝術家所表達的美的情感和思想,從而豐富自己的審美體驗和人文素養。音樂家路德維希 凡 貝多芬(1770-1827)的(第九交響曲》以其莊嚴激昂的音樂語言,表達了對人類團結與和平的嚮往,樂曲的最後一個樂章 傳達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對自由意志的追求。當聆聽這部交響樂時,觀眾們會感受到藝術家對美的深刻理解和對情感的充分表達。
無論是繪畫還是音樂等藝術作品,藝術家都通過自己的獨特創作方式,將內心的美與情感轉化為作品中的形式和內容,從而激發觀者的共鳴和思考。藝術家通過創造和表達美,不僅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而且深刻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1 1 2 情感和思想的表達
藝術是一種情感和思想的深刻表達。列夫 尼古拉耶維奇 托爾斯泰(1828-1910)說:”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自己的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自己的感情。”藝術家往往通過藝術作品來傳遞和表達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他們對形式、色彩、音樂、文字等藝術元素進行選擇和運用,對作品結構和內容進行構思和安排,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轉化為具體的藝術形式和語言。

前言/序言
總序
美育是我國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就是審美的教育,是提高學生美的感受、美的體驗、美的鑒賞、美的創造等各方面綜合素養的教育。大學美育的主途徑是課堂教育,以課堂上的藝術教育為主體。在高校開設公共藝術教育通識課程是推進美育工作的重要路徑。
我國一直十分重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2002年7月25日,教育部發佈《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涉及學校藝術課程,課外、校外藝術教育活動,學校藝術教育的保障,獎勵與處罰等內容。2006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該方案明確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是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對於提高審美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教育部關於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普通高校按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並納入學分管理。有條件的學校要開設豐富的藝術選修課供學生選擇性學習。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藝術課程”。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堅持面向全體。健全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育育人機制,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讓所有在校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整體推進各級各類學校美育發展,加強分類指導,鼓勵特色發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美育發展新局面。”這些方案、意見的出臺為開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提供了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美育工作。2018年8月30日,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你們提出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紮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學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020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勉勵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廣大師生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時指出:”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要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應用到城鄉規劃建設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文化品位,把美術成果更好服務於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需求。要增強文化自信,以美為媒,加強國際文化交流。”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美育的系列重要講話,為開展大學美育指明了方向。
當前,我國的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等方面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人工智能、數字媒體技術等全面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和以前有了很大不同。本教材面對的對象,是藝術類院校的本科大學生,尤其是出生在2000年之後的新生代大學生。當代大學生更為注重自我感受,性格更加獨立,注重體驗,個性鮮明,自尊心強烈,願意追求和嘗試各種新生事物,是未來中國新經濟、新消費、新文化的主導力量。針對時代特徵,通過開展公共藝術通識教育,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美學素養,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塑造人格,更好地走向社會。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正是大學美育的時代使命所在。時代的發展,藝術教育的進步,大學生性格特徵的變化,都對我們編寫公共藝術教育教材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藝術設計人才,推進藝術院校公共藝術通識教育改革創新,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組織編寫了本套公共藝術通識教育教材。本套教材包括《大學美育》《藝術導論》《美學導論》《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通論》《傳統造物與生活方式概論》五冊。
本套教材與其他公共藝術通識教育教材相比,顯示出以下三方面特色:第一,視野廣闊全面,涵蓋美學原理、藝術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傳統造物原理等多個藝術教育領域,能夠使學生獲得全面的公共藝術通識教育;第二,特點鮮明突出,立足于中華傳統造物藝術體系和中華傳統造型藝術體系,結合我校民藝學研究傳統,相關案例特點鮮明;第三,多學科交叉融合,涉及美學、文學、社會學、歷史學、美術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編寫者來自不同的學科領域,教材內容明顯具備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
本套教材是編寫組所有成員集體智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