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著名音樂學家塔魯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論,將西方音樂從源頭至今的故事娓娓道來,成就了享譽世界、屢獲殊榮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樂史》。
第四卷《20世紀早期音樂》從19世紀末現代主義的萌芽,至二戰硝煙落幕,成就了風格流變的譜系圖和社會變革的聲部注腳。塔魯斯金深入探討了馬勒、施特勞斯、薩蒂和德彪西作品中的現代主義因素,斯特拉文斯基的現代芭蕾舞,一戰後十二音技巧的運用,艾夫斯的音樂,農民歌曲對巴托克的影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階段與20世紀音樂的真正開端,漢迪、格什溫、湯姆森等作曲家作品中的美國印象,以及政治因素對托斯卡尼尼等音樂家的影響。憑藉出彩的洞見、回味無窮的分析,以及對歷史、文化、政治、藝術、文學、宗教和音樂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現,本書將是渴望瞭解這一多彩時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讀物。
作者簡介
理查德 塔魯斯金(Richard Taruskin,1945—2022),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音樂學名譽教授,當代著名音樂學家、音樂史家、音樂批評家與古樂演奏家,”新音樂學”代表人物。塔魯斯金著作等身,數次榮獲世界性學術獎項(包括2017年”京都獎-藝術哲學獎”),五卷本《牛津西方音樂史》更是轟動了整個音樂學界。
譯者簡介:
徐璐凡,香港中文大學歷史音樂學博士,上海音樂學院西方音樂史講師,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獲得者。研究方向為20世紀初的德國音樂文化、音樂現代主義、歌劇研究、音樂全球史等,在相關領域發表多篇中英文論文。
王婷婷,博士,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學術領域為西方音樂史、現當代音樂研究、鋼琴藝術及基督教音樂研究等。先後發表論文及譯文三十餘篇,出版專著《勳伯格的創作:觀念與實踐》及譯著二十餘部。
袁利軍,藝術學博士,武漢音樂學院教授,西方音樂史教研室主任。中國音協西方音樂學會理事,首批湖北省優秀青年社科人才,武漢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研究方向為19-20世紀的西方音樂、音樂學研究方法、音樂評論等。
陸楊立,上海音樂學院西方音樂史方向碩士研究生,柏林自由大學歷史/哲學本科畢業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歌劇/音樂劇場和美學,現作為自由職業者進行樂譜校對和翻譯工作。
梁晴,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音樂學博士。主編及參與項目:《塔拉斯金:何為真正的音樂史》(2019)、《西方音樂史導學(新版)》(2022)、《西方音樂中的中國 匯流東方》(2023)、”中國專業音樂創作與傳播未來發展研究”、”音樂創作‘中國性’研究”等。
目錄
引言
前言
第一章 觸碰極限
第二章 去除黏合劑
第三章 貴族化的極繁主義
第四章 消滅”渺小”的我(超驗主義I)
第五章 包容雜多(超驗主義II)
第六章 內在事件(超驗主義III)
第七章 社會認同
第八章 被禁止的”喻情”
第九章 失卻或被拒絕的幻象
第十章 推崇日常的風潮
第十一章 尋找”真正”的美國
第十二章 尋找烏托邦
第十三章 音樂與極權社會
第十四章 蘇聯音樂
索引
前言/序言
在本系列所有卷冊中,涵蓋20世紀上半葉音樂的本卷,顯然與先前的部分大相徑庭。原因不僅僅在於選擇與重心。傳統的20世紀音樂史敘事在很大程度上(儘管常常是在無意間)受到了一種歷史哲學的影響。這種哲學起源於19世紀法國大革命的餘波,通常被認為是黑格爾式的,並在19世紀50年代後首次與藝術史尤其是音樂史關聯起來。這種歷史書寫的偏見帶有不加掩飾的目的論,最初它是為了支持當時所謂的新德意志樂派而提出,該樂派以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與裡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為首,並得到了音樂史學家弗朗茨•布倫德爾[Franz Brendel]的宣揚。本系列上一卷(《19世紀音樂》)的第八章 詳細敘述、評論了相關內容。讀者可以閱讀相應內容,以便更全面地瞭解本卷對新德意志樂派哲學的許多參考文獻及其20世紀的現代主義話語變體。
簡而言之,對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話語連續性的認識帶來了對讀寫(或藝術)傳統中的20世紀音樂演化進程新鮮且更真實的呈現(對此,筆者深信不疑)。這種新詮釋最明確地反映在對次級時期劃分的修改上。通常認為這一時期的最初幾十年標誌了與19世紀技術與表達傳統的決裂。此處,它們被視為對這些傳統的劇烈化[intensification]——或者使用其中所引的詞來說,極繁化[maximalization]。真正的決裂發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運動,通常被稱為”新古典主義”,按照傳統的敘述,代表了傳統方式的回歸與倒退。
與本系列其他卷一樣,本書堅決反對認為藝術史與世界史之間存在根本鴻溝的浪漫主義觀點,尤其放棄了新黑格爾藝術史的基本原則,即藝術穩步發展,走向更加完美的自律狀態。這一原則有意阻礙了對審美與風格演進真實原因的探究。這些原因應該在社會和政治事件的歷史之中而不是之外尋找。因此,這種敘事對大多數實踐音樂家和作曲家至今堅持的觀點提出了毫不妥協的挑戰。它的挑釁意味不可否認且刻意為之,傳統敘事的支持者經常對此保持敵意,但它的書寫並非出於敵意的態度。相反,它出自一種善意的糾正,加強理解,只會增進人們對其所描述的藝術現象的欣賞。
理查德•塔魯斯金
2008年11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