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美麗中國建設背景及其意義 1
1 1 美麗中國的含義 1
1 1 1 廣義內涵 2
1 1 2 狹義內涵 2
1 2 美麗中國建設的宏觀背景 3
1 2 1 美麗中國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 3
1 2 2 美麗中國建設的全球責任和國家戰略要義 4
1 2 3 美麗中國建設的目標追求:可持續發展 6
1 3 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美麗中國的建設要求 7
1 3 1 理論基礎 7
1 3 2 基本原則 10
1 3 3 主要內容 13
1 3 4 實施要求 16
參考文獻 19
第2章 美麗中國本底數據建設 21
2 1 華夏故土文明數據集 22
2 1 1 疆域與人口變化 22
2 1 2 氣候變化 30
2 1 3 耕地與森林變化 36
2 2 美麗中國人文數據指標 49
2 2 1 人文數據集的指標構成 50
2 2 2 美麗中國人文數據集 52
2 3 資源環境生態數據集 53
2 3 1 中國水資源本底數據集 53
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全景美麗中國建設研究
2 3 2 中國土地利用變化及承載力分析 61
2 3 3 能礦資源開發利用狀況 69
2 4 無人機三維實景數據集與三維地圖服務平臺 77
2 4 1 實景三維時代全面到來 78
2 4 2 三維實景數據獲取與處理 80
2 4 3 無人機三維實景數據集 82
2 4 4 三維地圖服務平臺 88
2 5 未來氣候情景下空氣質量分佈模擬數據集 94
2 5 1 研究背景 94
2 5 2 三種未來氣候情景數據收集和處理 96
2 5 3 RCP 未來排放源數據收集和處理 102
2 5 4 未來空氣質量數據集建立 118
參考文獻 141
第3章 美麗中國評價指標體系 146
3 1 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 146
3 1 1 可持續發展 146
3 1 2 典型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147
3 2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及原則 157
3 2 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思路 157
3 2 2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160
3 3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 160
3 3 1 “天藍”評價指標體系 160
3 3 2 “地綠”評價指標體系 161
3 3 3 “水清”評價指標體系 162
3 3 4 “人和”評價指標體系 164
3 4 評價指標計算方法 167
3 4 1 天藍指標的計算方法 167
3 4 2 地綠指標的計算方法 172
3 4 3 水清指標的計算方法 179
3 4 4 人和指標的計算方法 186
參考文獻 190
第4章 美麗中國評估系統建設 194
4 1 旅遊資源與展示系統 194
4 1 1 總體設計 194
4 1 2 模塊設計 195
4 2 大氣健康環境模擬系統 209
4 2 1 基於NAQPMS 的長時間序列空氣質量模擬 209
4 2 2 大氣污染省市間跨界輸送量化傳輸貢獻量模擬研究 213
4 2 3 大氣環境容量與承載力預報系統 220
4 3 “三生”空間統籌優化模擬系統 223
4 3 1 “三生”空間統籌優化與決策支持系統 223
4 3 2 “三生”空間統籌優化與決策支持系統功能模塊 229
4 4 全景美麗中國大數據綜合集成平臺 241
4 4 1 平臺概述 241
4 4 2 架構設計 243
4 4 3 全景美麗中國大數據綜合集成平臺功能模塊 245
4 4 4 綜合集成(全景美麗中國故事講述) 260
4 4 5 系統登錄及安全 270
參考文獻 271
第5章 美麗中國建設典型示範集成研究 273
5 1 寧波示範區研究 273
5 1 1 寧波市”三生”空間演化格局分析 274
5 1 2 寧波市”三生”空間衝突識別 276
5 1 3 寧波市”三生”空間統籌優化 282
5 2 臨滄示範區研究 287
5 2 1 臨滄市概況 287
5 2 2 臨滄市SDGs進展綜合評估 288
5 2 3 臨滄市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相互作用 292
5 2 4 特色產業助推SDGs 實現 296
5 3 雄安新區示範區研究 302
5 3 1 示範區概況 302
5 3 2 示範內容 303
5 3 3 示範效果 308
參考文獻 317
精彩書摘
第1章 美麗中國建設背景及其意義①
導讀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 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 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新時代新征程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此,本章 *先從廣義和狹義角度闡釋了美麗中國的含義;其次,梳理了美麗中國建設的宏觀背景,明確其目標追求為可持續發展;*後,在此基礎上,從理論基礎、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和實施要求等方面,揭示了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美麗中國的建設要求。
1 1美麗中國的含義
美麗中國建設是落實我國生態文明長效目標、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質量的階段性戰略部署,也是推動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其基本內涵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方創琳等,2019)。
1 1 1廣義內涵
在廣義層面,美麗中國是指在特定時期內,遵循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律,將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落實到具有不同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上,形成山清水秀、強大富裕、人地和諧、文化傳承、政治穩定的建設新格局。它是到2035年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核心目標之一,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青山綠水但落後貧窮不是美麗中國,繁榮昌盛而環境污染同樣不是美麗中國,只有做到經濟綠色增長、政治體制完善、文化傳承復興、社會和諧幸福、生態文明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美麗中國”五位一體”的建設目標(圖1-1)。
圖1-1美麗中國”五位一體”建設目標(陳明星等,2019)
1 1 2狹義內涵
在狹義層面,美麗中國是指在特定時期內,遵循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規律、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規律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律,將國家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落實到具有不同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上,實現生態環境有效保護、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經濟社會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形成天藍地綠、山清水秀、強大富裕、人地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要生產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嚮往。
1 2美麗中國建設的宏觀背景
1 2 1美麗中國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己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不平衡的矛盾比較突出。為此,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報告中都強調了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對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1 人民新期待
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己經得到了全面改善,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有了新要求,其不但希望在物質產品上進一步提高質量,而且希望在生態產品、精神產品上也能夠得到滿足,具體表現在從要溫飽到要健康的新期待、從要生計到要生態的新期待、從生活的單一性到多樣性的新期待、從量的增長到質的優化的新期待(以下簡稱四個新期待),這四個新期待反映了人民的需要為生存需要一安全需要一健康需要一幸福需要,體現了需求向高層次發展的客觀規律。生態產品的需求快速全面增長,逐漸登上市場舞臺。綠色在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中的權重越來越大,以綠色為基調的美麗中國也越來越為人民群眾所期待。因此,幸福經濟學應運而生,綠色經濟、綠色產品受到公眾青睞,專家用真實發展指數(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GPI)來補充完善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指導。
2 產生新危機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在”四化”(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方面取得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時,又出現了新的隱患,這些隱患對於實現中國夢將是重大的約束,如果不及時解決,就會產生新的危機。西方國家在幾百年發展中出現的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惡化、公眾亞健康等問題,我們在這幾十年中都”湧現”出來。資源危機、生態危機、環境危機、工業文明危機,成為新時期的”四大危機”,是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主要障礙。
3 踏上新征程
在這緊要關口,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推動了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構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並強調把建設美麗中國與推進生態文明的理念、方針、原則和要求深刻融入,全面貫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在與時俱進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胡錦濤,2012)。黨的二十大對美麗中國建設提出新的目標與新的任務,即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以及未來五年”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習近平,202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隨後成立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的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並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放到一個分組中統籌安排,這就抓住了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必須轉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牛鼻子”,進一步發展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成果;”建設生態文明是發展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餘謀昌,2010),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深化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的基礎上做出的歷史性選擇,指明了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就是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不難發現,從站立起來到富裕起來再到美麗起來,後者都必須以前者為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30年,我們主要是走上*立自主的發展道路,使中華民族站立起來,這是實現中國夢的第1個里程碑;改革開放後的30年,我們走上*立自主、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使中國人民富裕起來,這是實現中國夢的第二個里程碑;以後的40多年,我們將走向*立自主、全面改革開放、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並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實現中國夢的第三個里程碑。
1 2 2美麗中國建設的全球責任和國家戰略要義
建設美麗中國是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中國實踐和國家樣板,是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的戰略舉措與高質量綠色發展的成果檢驗,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守住”綠水青山”贏得”金山銀山”的重要手段,是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