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表面上劃分了勢力範圍,但冷戰卻演變成高風險對抗。當核戰爭陰影籠罩時,敵對大國如何維持總體和平?特拉克滕伯格提出:德國問題才是冷戰的真正火藥桶。這個被撕裂的歐洲心臟,既是美蘇角力的主戰場,也是構建戰後秩序的核心鑰匙。本書視角獨特、論證周密,展現出作者不同於很多歷史學家的全局性、戰略性眼光,堪稱大師級作品。為當代世界中的大國關係,特別是競爭中的大國如何圍繞核心問題達成解決方案,從而構建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秩序提供了歷史鏡鑒。內容簡介
由美蘇主導的冷戰格局,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突然急速走到戰爭的邊緣。在兩個超級大國都已接受歐洲現狀的情況下,一場核大戰的陰霾是如何出現的?美國是否曾想要回歸孤立,將北約防務交給歐洲人自己負責? 著名國際關係史學家特拉克滕伯格集20年之功,力求解答這一冷戰謎團,並著力討論其中的核心議題——在冷戰格局中,如何構建一個穩定的國際新秩序。通過聚焦戰後歐洲解決方案的形成,他展開了這一圖景的多重維度:從美國與北約盟友的關係、柏林危機及古巴導彈危機,到美國的戰略轉變,再到美國不顧盟友異議,對蘇達成妥協並主導歐洲問題的解決。由此,冷戰在1963年進入新的篇章,相對穩定的和平局面成為歐洲形勢的根本基調。 作者廣泛利用冷戰後解密的美國及歐洲多國檔案,重塑了學界對冷戰發展的認知維度。本書自問世以來備受讚譽,斬獲喬治·路易斯·皮爾獎和保羅·伯茲奧爾獎兩項美國歷史學會大獎,現已成為冷戰史和國際戰略研究的經典之作。作者簡介
石斌,1965年生。現任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政治教授;兼任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兼職有:「中華美國學會」常務理事,《南大亞太評論》主編,《外交評論》《國際觀察》《當代美國評論》等學術期刊編委,《國際安全研究》通訊評審等。曾在哈佛大學、華盛頓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等國外學術機構任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關係、美國政治與外交、國際關係理論與思想史、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出版學術論著、譯著十余種,發表六十余篇學術論文以及眾多國際政治與時事評論。主持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研究課題,研究成果曾獲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目錄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