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賀瀚女,漢族,1977年4月生,重慶榮昌人,博士,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文化與閩台美術研究。在南核、北核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出版專著:《美術鑒賞》《海峽兩岸剪紙藝術口述史》。
目錄
前言 1
緒論 1
第一章 儀式美術主體的確認與文化底色 24
第一節 人群的確認與擴展 24
第二節 宗族文化 36
第三節 宗族族群地緣共生 45
第二章 儀式美術主要發生地——廊橋 59
第一節 跨水連山 59
第二節 儀式用建築語言 70
第三章 廊橋酬神細節 深描及社會功能 85
第一節 儀式制度 86
第二節 儀式流程 92
第四章 儀式美術的分類解析和整體闡釋 114
第一節 分類還原 115
第二節 整體系統 180
第五章 時代變遷中的儀式美術存續現狀 191
第一節 多元異質鄉村公共文化空間 192
第二節 城鄉人群的雙向流動 202
第三節 儀式美術的調整與再造 206
第四節 結語 218
參考文獻 224
附錄 青水佘族鄉田野調查簡錄 226
後記 240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儀式美術主體的確認與文化底色
本章 的主要任務是對廊橋酬神儀式美術主體的確認,回答”什麼人在製作並使用儀式美術”的問題,並揭示其文化屬性。
這裡首先需要將視線集中到儀式美術主體世代居住的地方——青水佘族鄉,一個位於福建省閩中地區的偏遠山鄉,地域面積約260 7平方千米,確切的地理位置是東經117°33'-117°45'北緯26°59'-27°30',距離福州、廈門兩個濱海都市的直線距離分別約為168千米、167千米。
青水佘族鄉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共轄21個行政村,佘族人口約占該鄉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廊橋酬神——福建青水佘族鄉儀式美術研究》主要田野地點是在青水佘族鄉的青水行政村(青水行政村是青水鄉政府所在地,包括寨兜、隔柄、中村、曲尺丘4個自然村,及永寧街道),但考察範圍同時還涉及該鄉的滄海、三房、百芑圻、深頭、汀海、龍吳、黃景山、羅溪、大丘等行政村,這些村落在當地的生產勞作、民間信仰或婚姻關係網絡中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在長期穩定的地緣關係中共同孕育了青水地方文化。
第一節 人群的確認與擴展
本章 對儀式美術主體進行考察,涉及佘、漢兩個民族,以及對青水地方社會形態的認識,需要就青水佘族鄉的地理狀況歷史變遷、人口來源、基本文化特徵等背景材料進行調查。
一、歷史與移民
首先是對青水佘族鄉的歷史及人口來源的梳理,以下羅列了青水歷代主要行政建制以及相關的一些人口事件。
清代永安縣地圖。
以上信息可歸納為與本研究相關的三方面提示。
第一個:歷史上的青水曾經長期歸屬尤溪縣管轄,為什麼會在明初析出劃歸永安縣?此事件背後的動因是什麼?由此可否發現一些文化端倪?
從山川河流的走向可見,青水長期歸屬尤溪縣管轄與地理因素有很大關係,青水的水系主流——蘇坑溪,正是尤溪縣的第一大河流尤溪的源頭之一。但是,由於青水處在尤溪縣的西南端,是延平府、漳州府、泉州府交界地,這裡山多地少、地理偏遠、交通不便、行政管理薄弱,歷史上土匪活動猖獗。明正統年間,與青水臨界的沙縣二十四都發生了明朝開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鄧茂七農民起義,閩浙贛三地因之動盪。平息叛亂之後,明政府亡羊補牢,在起義爆發的原發地設置了永安縣,以強化地方行政管理其中包括青水所在地,從尤溪縣析出歸屬永安至今。
但事實上,從劃歸永安直至民國,青水當地仍然缺乏政府管控,地理環境亦是土匪活動的溫床。《青水鄉志》即詳細記載了民國時期當地土匪的囂張行徑,攔路搶劫、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的事件時有發生,鄉民不堪其擾。面對長年嚴重的匪患,欲安身立命,民眾的出路要麼以暴制暴,崇尚武力,形成強悍的民風;要麼強化地方自治,倚靠群體實力,共同應對危機四伏的生存環境。第二個:唐末以來,王氏、鄭氏、鐘氏等移民陸續遷入青水定居,給青水地方文化帶來什麼影響?
青水迎來王審知親族的駐留、鄭氏後裔的遷人,可以說是中原士民移居閩地第三次高潮的典型事件,這第三次移民高潮對閩地的開發、閩地社會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王氏率兵據閩,建立了五代十國時期的閩地政權——閩國,閩國在文化政策上尊崇中原文化,如保持中原地區的門閥士族制度。雖然這一制度在北方正走向衰亡,但對鞏固以王氏為代表的北方士民落腳閩地的統治權,以及爭取更優化的生存空間具有實際意義,並深刻影響到閩人聚族而居的傳統。青水更因王氏、鄭氏等姓氏的影響,以門第相高,重視和崇尚宗族血緣關係的社會風氣根深蒂固,影響延續至今。
前言/序言
儀式美術是一種文化的實在形式,是對特定文化事象的一種描述話語。民俗學界對傳統儀式早已有開拓性的研究,儀式研究曾一度成為引人注目的研究論題。地處福建中部的青水佘族鄉有著漫長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底蘊,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由於儀式美術主體在城鄉雙向流動中的變化、儀式制度的調整、儀式美術發生地的空間性質在旅遊經濟訴求下的改變等原因,導致閩中儀式美術在內在性質和外在形式上均發生變化,發展出多種存續狀態,加之受到地理因素的影響,其文化呈現出混融性與封閉性的特點,因此,開展更多閩中文化研究,對閩中儀式美術的保護與傳承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廊橋酬神儀式美術是青水佘族鄉民文化實踐的載體,是文化實踐的具體形式,考察儀式美術在不同代際背景下的價值觀,揭示價值觀的延續性與變遷,對把握文化的傳遞和發展方向,深入理解鄉村社會的內在邏輯至關重要。本書將以閩中青水佘族鄉廊橋酬神為中心,對其產生的儀式美術進行考察,在具體的社會生活和動態時間中對美術研究展開論述。
本書的緒論,分別介紹了選題緣起和研究意義、研究範圍與文獻綜述、研究方法與研究框架三個方面的內容;本書第一章 為儀式美術主體的確認與文化底色,主要介紹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依次為人群的確認與擴展、宗族文化、宗族族群地緣共生;本書第二章 為儀式美術主要發生地——廊橋,主要介紹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依次是跨水連山和儀式中的建築語言;本書第三章 為廊橋酬神細節 深描及社會功能,主要介紹了兩個方面內容,依次為儀式制度、儀式流程;本書第四章 為儀式美術的分類解析和整體闡述,主要介紹了兩個方面內容,依次為分類還原、整體系統;本書第五章 為時代變遷中的儀式美術存續現狀,主要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內容,依次為多元異質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城鄉人群的雙向流動、儀式美術的調整與再造、結語。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作者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幫助和指導,參考了大量的學術文獻,在此表示真誠的感謝!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本書難免存在一些疏漏,在此懇請同行專家和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賀瀚
2023年1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