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倫理境遇-古代人我之辯傳統的當代發掘 蘇程 孫嘉陽 張應杭 978730826262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浙江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30826262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他者」的倫理境遇-古代人我之辯傳統的當代發掘
ISBN:9787308262620
出版社:浙江大學
著編譯者:蘇程 孫嘉陽 張應杭
頁數:35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3939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分引論、上篇、下篇和結束語。引論從「中西」「古今」「術道」之辯語境闡述人我之辯。上篇探討人己、群己、身心、天人之辯中「他者」的倫理境遇,剖析中華傳統文化相關合一之道,批判西方文化傳統,發掘其現代價值,如篤行立德樹人理念、弘揚新集體主義等。下篇聚焦善惡、義利、有無、心物、生死之辯視閾下「他者」的倫理境遇,對比中西文化觀點,挖掘古代傳統的現代價值,包括以德服人的治理之道、為「他者」獻身的精神等。本書深入挖掘古代人我之辯傳統,旨在為當代社會倫理建設提供有益借鑒,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偉業。

目錄

引論
一、中西之辯語境下的人我之辯
二、古今之辯語境下的人我之辯
三、術道之辯語境下的人我之辯
上篇
第1章 人己之辯中「他者」的倫理境遇
一、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己合一之道
1 儒家對「他者」的仁義說
2 墨家對「他者」的兼愛說
3 佛家對「他者」的布施心
二、西方利己主義文化傳統的批判與超越
1 超越利己主義對「己」的執念
2 批判自私基因論對「他者」的漠視
三、人己合一之道內蘊的現代價值發掘
1 篤行立德樹人的理念
2 利他主義德性的涵養
3 推進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
四、小結
第2章 群己之辯中「他者」的倫理境遇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群己合一觀
1 儒家的群己觀
2 墨家的群己觀
3 道家的群己觀
二、西方群己觀的批判性超越
1 群己關係中的個人本位主義剖析
2 個人本位主義的需要觀、利益觀、價值觀批判
三、中華群己合一傳統的現代價值發掘
1 新集體主義的弘揚
2 群己合一之道的當代傳承
3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全球化
四、小結
第3章 身心之辯中「他者」的倫理境遇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身心合一之道
1 身心、欲理之辯中的儒家傳統
2 身心、欲理之辯中的道家傳統
3 身心、欲理之辯中的佛家傳統
二、西方慾望論的批判與超越
1 非理性主義視閾下的西方慾望論
2 西方慾望論的困境與出路
三、傳統身心合一之道價值的現代發掘
1 廓清財富主義、消費主義的迷障
2 身心、欲理之辯中道德理性的回歸
3 倡導超越物慾之上的幸福觀
四、小結
第4章 天人之辯中「他者」的倫理境遇
一、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道
1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2 儒家「與天地合其德」的思想
二、天人之辯中的西方文化批判
1 天人之辯中的二元論立場剖析
2 西方的「生態資本主義」批判
三、中華天人合一傳統的現代價值發掘
1 天人觀上的消費主義批判
2 自然觀上價值理性的回歸
3 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構築
四、小結
下篇
第5章 善惡之辯視閾下的「他者」倫理境遇
一、傳統文化在善惡之辯中的殊途同歸
1 孟子為代表的性善論
2 荀子為代表的性惡論
3 性無善惡論與性有善有惡論
二、比較文化視閾下的西方性惡論觀點剖析
1 「善」對「惡」的無奈
2 「經濟人」對「道德人」的主宰
三、古代善惡之辯內蘊的現代價值發掘
1 以德服人的治理之道
2 尚德、尚賢、尚善的用人之道
3 「致良知」的善良本心喚醒
四、小結
第6章 義利之辯視閾下的「他者」倫理境遇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義利合一之道
1 「義在利先」的儒家義利觀
2 「義即利」的墨家義利觀
3 「正義謀利」的啟蒙學者義利觀
二、西方「利潤最大化」法則的剖析與超越
1 「利潤最大化」法則的道義約束
2 制約「利潤最大化」的法治主義路徑超越
三、古代義利之辯傳統內蘊的現代價值發掘
1 合理利益主義的倡導
2 「尚義」優於「謀利」的理想主義追求
四、小結
第7章 有無之辯語境下的「他者」倫理境遇
一、有無之辯中的中國傳統智慧
1 儒家的「有不為而後可以有為」
2 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
3 佛家的「無念為宗」
二、西方意志主義傳統的剖析與批判
1 意志主義在有無之辯中的偏頗
2 意志主義思潮對中國之負面影響的清除
三、古代有無之辯傳統內蘊的現代價值發掘
1 生成有所不為的理智力
2 培植必要的敬畏之心
四、小結
第8章 心物之辯視閾下的「他者」倫理境遇
一、中國古代哲學的「樂道」傳統
1 儒家把快樂理解為美德的守持
2 道家認為快樂是崇尚自然
3 佛家以擁有空觀的境界為快樂
二、中西哲學心物之辯傳統的批判與超越
1 古代心物觀傳統的批判性繼承
2 西方心物觀的合理汲取與批判性超越
三、古代心物之辯傳統內蘊的現代價值發掘
1 德性主義立場的回歸
2 自然主義立場的堅守
3 非物慾主義立場的確立
四、小結
第9章 生死之辯視閾下的「他者」倫理境遇
一、中西文化傳統在生死之辯中的比較分析
1 中國古代生死觀中的不朽說
2 西方生死觀中的靈魂不滅說
二、作為「不朽」之實現路徑的「踐形」說
1 「踐形」說中彰顯的中國文化特色
2 在踐形中實現「不朽」的人生
三、古代生死之辯傳統內蘊的現代價值發掘
1 為「他者」而獻身是超越生死的精神底色
2 以獻身精神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偉業的實現
四、小結
結束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