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法律行為論》獲評2021年《法治周末》十大法治圖書,位居中國知網「高被引圖書TOP1%(2019-2023)」榜單法學專著第13名,奠定了其在法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本書源自《法律行為論》讀書會的精彩研討,由作者及其研究生以柏拉圖式的對話模式,圍繞書中的核心內容展開探討。讀書會通過提問、辯論、總結的方式層層推進,使書中的理論得到更細緻的解讀與檢驗,幫助讀者更透徹地理解民法理論及其邏輯體系。 本書按照《法律行為論》的篇章結構設置討論主題,以「問答會」形式呈現師生間的思維碰撞和學術交流。每一輪討論通常以學生的提問為起點,導師引導分析,眾人展開辯論,並在總結歸納后形成階段性結論。這種深入的研討方式不僅有助於釐清書中的關鍵概念、拆解並觀察法律行為理論的內在構造,也鼓勵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思考、參与推理,培養獨立的法律思辨能力。 作為《法律行為論》的配套讀物,本書不僅是對其精髓的再解讀,更在此基礎上延伸出更具動態性的學術討論,某些在《法律行為論》中尚未得到充分探究的問題在本書中獲得更為深入的考察,讀者循著書中討論的線索,也可以對相關理論問題予以進一步的思考與研究。本書為法學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學習方法示範,展示了如何通過讀書會培養法律思維,鼓勵在法學經典的框架內展開更廣闊的思辨與探討。本書展現出的學術討論情景,具有極強的代入感,能給廣大讀者帶來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作者簡介
楊代雄(1976-),法學博士,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7月至2009年6月在吉林大學法學院任教,2009年6月至今在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任教。2009年6月被評為教授。兼任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市法學會慈善法治研究會副會長、上海仲裁委和杭州仲裁委仲裁員、上海市教委法律顧問。2011年被評為上海市「曙光學者」,2012年被評為第五屆上海市優秀中青年法學家。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德國科隆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出版專著3部、譯著2部、民法典評註1部。累計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外法學》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代表性論文《使用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的效果》《意思表示中的意思與意義》《抵押合同作為負擔行為的雙重效果》,代表性專著《法律行為論》(被評為2021年度全國「十大法治圖書」),代表性編著《袖珍民法典評註》。研究方向為民法基礎理論、物權法、擔保法、合同法、公司法。目錄
第一章 法律行為的價值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