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從三方面具體分析了金融科技風險的法律規制問題。 第一,金融科技的風險構成及其規制路徑。本書結合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市場實踐,系統梳理了金融科技本身及其應用過程中涉及的風險類型,並針對道德風險、技術風險、數據風險、系統性風險等典型風險類型的生成機理、傳導路徑和規制方案進行具體分析,廓清了金融科技運行的風險構成和防控邏輯,並深入討論了監管沙箱和監管科技等兩種主要的金融科技風險防範工具,在充分挖掘本土資源的基礎上借鑒境外監管經驗,對金融科技風險治理方案進行了本土化型構。通過探究金融科技風險構成及其規制路徑這一前提性命題,為構建系統重要性金融科技公司的法律規制路徑奠定基礎。 第二,金融科技公司的風險防範與監管對策。本書釐清了金融科技公司的業務形態並以此為基礎明確了其在監管框架中的定位,並充分結合金融科技公司的自身特點和風險結構,提出了金融科技公司的監管體系和監管框架,並明確了監管原則和監管方法。 第三,系統重要性金融科技公司及其規制場域。本書針對金融科技巨頭這一研究對象,參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經驗,提出並證成了系統重要性金融科技公司的創新概念,識別了關鍵技術服務商、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互聯網金融控股公司等系統重要性金融科技公司的可能樣態,並從金融監管、數據治理、網絡安全、市場競爭等四個場域探討了其規制路徑。通過該部分的研究,實現了從整體視角廓清了系統重要性金融科技公司法律規制的理論體系和制度邏輯。作者簡介
袁康,1989年生,武漢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培養法學博士,社會學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金融法、證券法和公司法。現為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證券法學研究會理事。發表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社會變遷視野下的金融法理論與實踐》(與馮果教授合著),參編教材多部。曾獲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武漢大學研究生「十大學術之星」、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目錄
第一章 金融科技風險的介入型治理:一個本土化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