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章 教育藝術研究的理論基礎:人學審美觀046
第一節 人學立場的教育審美發現049
第一節 人學立場的教育審美期待059
三節 教育藝術的生命取向:教育本質的詩意呈現065
三章 教育藝術之審美意識079
第一節 教育藝術之前提:生命存在作為”教育事情本身”082
第一節 教育藝術之方法:教育藝術直觀089
三節 教育藝術之奠基:生命意識097
四節 教育藝術的審美要素:生命活動、表現與體驗11pan>
四章 教育藝術之審美經驗124
第一節 教育經驗與教育審美經驗128
第一節 教育審美經驗通達教育藝術的條件與方式137
三節 教育審美經驗的藝術表達形式145
四節 教育審美經驗的藝術特152
五章 教育藝術之審美價值162
第一節 教育藝術的審美價值類型166
第一節 教育藝術的審美價值確證
三節 教育審美價值”綻出”教育藝術180
六章 教育藝術之審美存在
第一節 教育藝術審美存在的維度191節 教育藝術審美存在的層次199三節 教育藝術審美存在的特
參考文獻214
在線試讀
第一章 緒論
藝術與科學並不是兩種決然對立的思維模式。在以具體的存在者為對象的研究層面上,科學思維主要運用理,但並不排斥直覺與想像,自然科用理思維的典型;藝術思維主要運用感,但也會無意識地服從自然、形式與客觀的規則,人文科用藝術思維的典型。在思維結果上,藝術與科學所揭示的對象之真理,在存在論層次上往往達成一致,皆指向宇宙萬物括人類自身)的存在之”道”。尤其是關於人的科學,理思維與藝術思維的並駕齊驅才能解釋人在文化、政治、道德、語言乃教育領域中的複雜現象,揭示人作為生命存在的價值與尊嚴。
人類的藝術歷史遠遠早於科學歷史。原始社會中的神話既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重要的教育場景和內容,可以說神話以及後來的史詩開啟了人類智慧的教育,正所謂”神話即啟蒙”“史詩即教育”。這種源於人類早期的天人(神)交感的詩智慧,是近代以來科學思維的源頭。但神話與啟蒙的辯證法揭示,科學世界的興起造成了當今的”科學神話”,造成了藝術與科學的對立,詩智慧與詩化語言逐步淡出教育的學科視野。研究教育藝術的存在問題,需要重新厘清研究問題的視域與問題域,方能返回作為藝術之教育的本源處。
一、研究視域與問題域的歷史回溯
由於人類早期教育與藝術的親密關係,以及藝術與神話思維的地位,教育作為藝術有者漫長的歷史。儘管”不知道土壤、空氣、濕度與種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後果,我們也能欣賞花。但是,如果不考慮這科相互作用,我們不能理解花一一而理論恰怡是理解”①。對教育藝術的理解,需要歷史地結合教育的”土壤、空氣、濕度”這此人條件一同來理解。教育藝術並不是一開始有自足、現成、成熟的教育理論作為理解基礎。儘管教育藝術研究既需要對教育實踐中的經驗有足夠的瞭解,又需要對教育的原則、規律以及目的有足夠的認識,但它們都不是對教育藝術之本源的認識。現代教育理論在對教育藝行理論闡釋的歷史長河中,是否真正如其所是地反映了其作為藝術的真理呢 如若不是,不能怪藝術過於神秘,”這不是藝術的過錯而是少有人能掌握這藝術”②,少有人堅持去”道說”這藝術罷了。
(一)教育藝術的附魅:人類教化視域中的教育藝術的人州顯康德把人類社會的統治藝術與教育藝術的發明視作”困難的”的兩種藝術。③人類早期文明肇始,政治、藝術與教育事實上處於”三位一體”未分化的狀態。古代教育活動不含藝術內容,其藝術還集中體現為一種政治一倫理目的實現,可稱之為教化的藝術,或通過對公共生活的思考來實現政治一倫理教化,或通過對理想人格的規定來實現道德一倫理教化。此種教育藝術奠基在政治一倫理目的之上,教化目的的實現即教育藝術的實現。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