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表演理論與教學實踐研究 李莉 978720621003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吉林人民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32
商品編號: 9787206210037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音樂表演理論與教學實踐研究
ISBN:9787206210037
出版社:吉林人民
著編譯者:李莉
頁數:16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3795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音樂表演理論與教學實踐研究》是一本關於音樂表演藝術的著作,書中探索了音樂表演藝術的本質和作用、音樂表演創造的美學原則、音樂表演中的心理研究以及音樂教學等方面,尤其聚焦於高校音樂表演的教學與實踐,特別是民族器樂表演領域。《音樂表演理論與教學實踐研究》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視角,來理解與欣賞音樂表演藝術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音樂表演理論與教學實踐研究》對音樂教育工作者開展教學研究與實踐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希望《音樂表演理論與教學實踐研究》能夠激發讀者對音樂表演藝術的熱愛和理解以及對音樂教育實踐的深思和創新。

作者簡介
李莉,畢業于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現為內蒙古藝術學院講師,發表《古箏演奏中的情感表達》《試論山東傳統箏曲演奏》等論文,研究方向為音樂表演。

目錄

第一章 音樂表演藝術概述
第一節 音樂表演藝術的本質和作用
第二節 中西方音樂表演藝術的歷史與發展
第三節 中外音樂表演理論的發展
第二章 音樂表演創造的美學原則
第一節 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
第二節 歷史風格與時代精神的統一
第三節 表演技巧與藝術表現的統一
第三章 音樂表演中的心理研究
第一節 音樂表演中的情感與理智心理
第二節 音樂表演中的直覺與想像心理
第三節 音樂表演中的臨場心理調控
第四章 音樂教學的類型
第一節 音樂基礎教學
第二節 音樂欣賞教學
第三節 音樂表演教學
第五章 音樂教學設計
第一節 音樂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音樂教學目標的設計
第三節 音樂教學內容的組織
第四節 音樂教學過程的設計
第六章 高校音樂表演的教學與實踐——以民族器樂表演為例
第一節 高校民族器樂表演教學研究
第二節 民族器樂合奏課程教學與實踐
第三節 民族器樂教學創新實踐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音樂表演理論與教學實踐研究》:
二、中國音樂表演理論
在中國,音樂表演理論的研究領域呈現出多元化和綜合性的特點。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幾個關鍵領域:表演心理學、創造性問題的研究、不同版本的比較分析、中國音樂美學的探索以及音樂教學與人才培養研究。其中,表演心理學和創造性問題的研究,特別關注音樂表演中的情感和思維過程,探索如何通過心理層面的理解提升表演藝術的水平。不同版本的比較分析則著眼於不同演繹方式間的差異,以加深人們對作品本質的認識。在中國音樂美學領域,研究者致力於將傳統美學理論與現代表演實踐相結合,以尋求音樂表演藝術的本土化發展路徑。音樂教學與人才培養方面的研究,旨在優化教育方法和培養模式,以適應音樂表演藝術的發展需求。這些研究共同推動了中國音樂表演理論的深入發展,為人們理解和提升這一藝術形式提供了豐富的視角與實踐指導。
(一)研究特點及代表人物
中國音樂表演理論研究呈現出獨有的特點和發展路徑。一方面,綜合研究,特別是從哲學和美學角度探討音樂表演藝術的總體規律,構成了中國表演研究的一個顯著特色。這種研究傾向于借鑒和融合現代西方哲學美學的理論,以深入解析音樂表演活動的本質和內涵。另一方面,對音樂表演中的心理原則進行廣泛的研究是中國音樂表演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徵。這種研究從心理學的視角,通過對表演者心理狀態的描述和分析,探求音樂表演中的情感表達和心理動力。同時,國內研究者對音樂表演的速度、節 奏、情感等表現性特徵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類別:一類是表演的測量研究,即使用科學方法對表演進行量化分析;另一類是分析描述型研究,側重對音樂表演特徵的詳細描述和解釋。
在中國音樂表演理論的探索中,羅小平和王次熠的貢獻不容小覷。羅小平的研究深入挖掘了音樂表演藝術創作的複雜性,強調了將歷史傳統與當代實踐、社會背景和個人創造性緊密相連的重要性。他提出,表演藝術的深度體驗、想像力的運用、對音樂的深刻理解以及情感的領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尤其重視對表演者情感維度的探索。羅小平認為,表演者應深度探究情感的深度、多樣性、個性化特徵及其發展變化的內在邏輯。此外,他強調了技藝與審美感受的融合,主張技術應致力於深化作品的表現力,同時倡導在激情與自我控制之間尋找平衡的方法。王次熠的研究則從馬克思主義的藝術視角出發,對音樂表演藝術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探討了音樂表演中精神內容向物質形式轉化的過程,以及內在聽覺與外在聽覺在審美過程中的互動作用。王次熠深入分析了藝術家的藝術修養和生活經驗對音樂表演的影響,著重討論了表演中的真實性與創新性、歷史與現代風格的融合以及技藝與藝術靈魂的統一。在探索音樂表演的”真實性”時,王次熠提出了一種結合塔魯斯金的現代視角和凱維的審美體驗的獨到見解。
張前作為中國音樂表演理論領域的傑出學者,通過開設中央音樂學院首個”音樂表演美學”課程,為音樂表演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了新的視角。他深入剖析了音樂表演藝術的核心要素,認為音樂表演的藝術創造首先基於對音樂作品深刻和準確的理解,這包括作品的選擇、音樂的深度分析、作品內涵的體驗以及對作品風格的精準把握。張前提出的表演藝術二度創造的觀點,強調了表演者在傳達作品原意的同時,也要融入自身的理解和創新。他將真實性與創造性、歷史性與現代性、技巧與表現力的關係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認為這些元素的統一是音樂表演美學的核心。通過借鑒現象學和釋義學的理論,張前建立了一套理解和詮釋音樂作品及其表演創造的方法論。在探討音樂表演心理學方面,張前的貢獻同樣不容忽視。他深入探討了情感投入、想像力和直覺在音樂表演中的作用,認為這些心理層面的因素對於超越個人經驗、深入作品內涵的探索至關重要。張前認為,情感投入應超越表演者個人的生活經驗,達到一種更廣闊、更深刻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強調想像力的重要性,認為它基於對作品及其創作者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張前的研究全面而深入,不僅關注音樂作品的解釋和表演者的心理狀態,還著眼於音樂表演藝術的整體美學原則。他強調,理解音樂作品的時代和文化背景,重視作品的內涵和風格,主張從全面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出發,深化音樂表演的藝術表達。他所形成的音樂表演美學觀是一種立足音樂作品的多維立體視角,為理解音樂表演的複雜性和深度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支持,豐富了中國音樂表演理論的研究領域。

前言/序言
本書是一本關於音樂表演藝術的著作,書中探索了音樂表演藝術的本質和作用、音樂表演創造的美學原則、音樂表演中的心理研究以及音樂教學等方面,尤其聚焦於高校音樂表演的教學與實踐,特別是民族器樂表演領域。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視角,來理解與欣賞音樂表演藝術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第一章 主要講述了音樂表演藝術的本質和作用,探討了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根本屬性及其在社會和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同時,本章 比較了中西方音樂表演藝術的歷史與發展,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表演的獨特路徑和風格。此外,本章 還討論了中外音樂表演理論的發展,旨在展示音樂表演理論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過程。
第二章 深入探討了音樂表演創造的美學原則,重點分析了真實性與創造性的統一、歷史風格與時代精神的統一以及表演技巧與藝術表現的統一。這些原則是理解和實踐音樂表演藝術的關鍵,它們指導音樂家如何在忠於原作和展現個人風格之間找到平衡。
第三章 聚焦於音樂表演中的心理研究,這是理解音樂表演深層次動因的重要視角。本章 探討了音樂表演中的情感與理智心理、直覺與想像心理以及臨場心理調控等方面,以幫助讀者理解音樂家在表演中如何處理和表達複雜的情感與思想。
第四章 討論了音樂教學的類型,包括音樂基礎教學、音樂欣賞教學和音樂表演教學。每一節 都詳細探討了這些教學類型的特點和方法以及它們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 專注於音樂教學設計,從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到教學目標的設計,再到教學內容的組織和教學過程的設計。這一章 旨在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提供具體的指導和靈感。
第六章 以民族器樂表演為例,專門針對高校民族器樂表演的教學與實踐進行了深入探討。本章 詳細分析了高校民族器樂表演教學的現狀、挑戰與創新實踐,旨在展示如何在高校層面推動民族器樂表演教育的發展。
本書對音樂教育工作者開展教學研究與實踐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希望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音樂表演藝術的熱愛和理解以及對音樂教育實踐的深思和創新。
為了確保研究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筆者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理論與研究文獻,在此向涉及的專家學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由於筆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此懇請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