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的最終成果。「子集興替」是對中古學術史上私人學術著述方式由子書轉變為文集的概括,並包括後世學者提出的子書與文集在著述性質與體例上具有一致性的諸多學術論斷。「子集興替」自清代學者章學誠始,亦頗受劉師培、余嘉錫、劉咸炘、程千帆等近現代學術大家矚目,但很長時間以來缺乏全面而系統的研究。本書主要由「中古子書著述方式的新變」「子書與文集興替的歷史進程」與「論子、集關係的學術史建構」三編組成,通過轉換傳統學術史研究注重思想內容的模式,選擇以「著述方式」作為討論「子集興替」的主要視角:以六朝子書文體形式的新變為基礎,繼而討論子書與文集升降的內在動因及歷史過程,揭示兩者著述體制的異同,併兼顧後世學者提出的命題與論斷,闡發其理論價值,以此作為重審相關學術史現象的途徑,努力拓展中古文學與學術的研究空間,併為回歸中國傳統學術語境,從經、史、子、集四部之學的視野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史及文學理論,提供一種可能的路徑。作者簡介
伏煦,1990年生,江蘇徐州人,中山大學文學學士(2013年),南京大學文學博士(2018年),現任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批評史、漢魏六朝文學。曾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理論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中山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二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兩項。目錄
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