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德里達是西方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因為解構主義動搖了傳統人文科學的基礎,德里達成為20世紀下半葉歐美知識界最有爭議的人物。德里達的解構式閱讀幾乎覆蓋了從柏拉圖到馬克思,從尼采到列維納斯,從卡夫卡到阿爾托等西方思想目前所有的大師。《德里達的底線》在整個後結構主義興起的知識背景上來闡釋德里達及其解構主義,考察解構主義在當今知識領域產生的必要性。作者就德里達的代表性文本展開具體分析,追蹤其解構思路展開的路線,揭示他解構的意義和困擾所在;同時,對解構主義進行”尋底”探討和重新”修復”。該書為深圳大學建設高水平大學叢書之一,由深圳大學提供資助。
作者簡介
陳曉明,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授,”長江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後現代文學理論批評等。著有專著二十多部,發表論文評論近四百篇。主要著作有:《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解構的蹤跡:歷史、話語與主體》《不死的純文學》《中國當代文學主潮》《守望剩餘的文學性》)等。曾獲”華語傳媒文學大獎 “2002年度評論家獎,2007年度魯迅文學獎理論評論獎,2014年獲騰訊首屆文學大獎年度批評家獎等獎項。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北京政協委員,民盟中央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中華英才》雜誌稱其為”領軍後現代”。
目錄
導言後現代的開啟與解構的未來面向
一後現代的開啟者
二德里達的後現代意義
三德里達的思想階段轉變,歷史性與肯定性問題
四解構與後現代的信念問題
第一章 解構的底線:”解結構”的歷史性問題
一戰後的法國思想界:薩特的時代
二結構主義的時代
三結構主義的統治與對抗的開始
四對福柯的”我思”的批判
五解結構的無底遊戲
第二章 解現象:主體意向與歷史性問題
一現象學的根基
二”生成與結構”的歷時性解構轉換
三先驗邏各斯的歷史性質疑
四意向性還原的非歷史性
五聲音、書寫和補充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