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代小說一度是思想解放的先鋒,現在是人文傳統的守望者。” 21世紀以來,中國出現了少有的巨大變化。時代變了,中國的文學變了嗎? 那麼多新作,哪些更值得讀?哪部可以成為經典?網文衝擊下,純文學會受到影響嗎?近20年來的中國小說,佳作不斷,但”有高原無高峰”?離開”五四”啟蒙和80年代先鋒實驗,小說是不是總有點沒勁?21世紀至今出版的中文小說,一直面臨著發表時間短、藝術價值難斷的現實。事實上,這些小說因為靠近我們所處的時代,更能反映現實一角,成為時代鏡像——你會驚奇地發現其中折射出的”中國故事”。許子東以敏銳的學術眼光、鮮活的批評視角,精選25位當代知名作家重要作品,將目光投向尚未被定論的”進行時”文學現場——《生死疲勞》的魔幻鄉土、《三體》的宇宙寓言、《文城》的宿命敘事、《繁花》的市井史詩從阿來到金宇澄的地域寫作,從莫言到閻連科的獲獎風波,從余華到劉慈欣的全民暢銷,通過文本細讀,考察小說如何研究歷史,尤其是近20年中國的現實和歷史。這不僅是一部生動的小說評論,更是一份寫給未來的文學備忘錄——記錄我們如何用小說理解中國。此次作為”許子東文集”系列之一種全新推出,接續《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脈絡,由知名設計師汐和操刀全書裝幀,封面插畫大師比亞茲萊精美版畫燙黑,”未來橙”潘通專色印刷。打開它,見證一個正在發生的文學時代。
作者簡介
許子東,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講座教授,曾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主任(2008—2014)。著有《郁達夫新論》《細讀張愛玲》《重讀魯迅》《為了忘卻的集體記憶》《許子東現代文學課》《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說》《21世紀中國小說選讀》等。《鏘鏘三人行》《圓桌派》等人文談話節 目常駐嘉賓。許子東,是”69屆初中生”,他的同行裡,王安憶、陳思和、陳平原等,都是第一代差不多完全沒讀中學的青年人,又是蕞後一代全體離城下鄉的青年人,接受貧農下中農的再教育。他當過生產隊副隊長,砍柴,挑水,插秧傷了腰(因為插得好,需一步步往後蹲),返城做軋鋼工人患了氣喘病(因為火紅的鋼條在前,巨大的鼓風機在後)。曾被公社推薦參加縣城高考,填報生物系志願未果,後被薦入冶金局”大學”,一半精力讀電氣自動化,一半時間仍在發文學夢,但接到的多是感謝投稿的退稿信,直到失戀,廢”鐵”從文,”考研”上了華東師大中文系。他的”張愛玲之緣”,始于新婚之時,當時完全不知情,大學分配的教工房就在1949年張愛玲上海公寓所屬的弄堂。後來”洋插隊”在洛杉磯,只知神秘的張愛玲隱居於此,但真沒想到她蕞後的住處就在”眼皮底下”,同用一個郵局,同一家複印店,可能還擦肩而過,而他心中正暗暗構思著張愛玲論文。再後來到香港的大學教書,這也是張愛玲生活寫作過的城市。偶然,當然都是偶然。”眺望”其行蹤,看似複雜,一個不把自己關在象牙塔裡的文學教授,蕞關心自由的價值。他笑說自己的青春,在沒有飯島愛、蒼井空的紅色時代。在這個世界上,說真話常常要付出代價,但一個懲罰說真話的社會,則需要付更大的代價。他發現”郁達夫式的苦悶”(鬱悶)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民族”,二是”性”,跟今天的網絡熱點幾乎一致。2000年以來,完全在人生計劃之外,越界上了鳳凰台《鏘鏘三人行》,這一上成了《老友記》,反而令幾十年教書生涯似乎毫無影響。但他對中國文學一直專注,說到底,”我就是一個教書匠”。他如實寫過自己的以上故事,只是想說明一個過程:”廢鐵是怎樣煉成的”
目錄
自序小說如何研究歷史
第一部2000-2009
01鐵凝《大浴女》”性”與”革命”的關係
02薑戎《狼圖騰》知青角度的”戰狼文化”
03阿來《塵埃落定》藏族土司制度與漢人讀者的”夢”
04畢飛宇《平原》鄉村世界中的性與權力
05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男人”性史”四階段
06莫言《生死疲勞》五十年中國農村發展史
07麥家《風聲》新世紀”革命歷史小說”
08蘇童《妻妾成群》《河岸》大紅燈籠高高掛
09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說話”的重要性
第二部2010-2021
10韓松《地鐵》科幻小說與魔幻小說
11劉慈欣《三體Ⅲ》愛的專制主義?
12王安憶《天香》致敬紅樓的”明代女權”故事
13李銳《張馬丁的第八天》歷史上的一場床戲
14金宇澄《繁花》當代世情小說代表作
15賈平凹《古爐》鄉村生態,革命與械鬥
16韓少功《日夜書》對苦難的嬉笑與炫耀
17閻連科《日熄》另類喪葬經濟鏈
18格非《望春風》後發制人的學院派小說
19周梅森《人民的名義》百年官場文學的規則與突破
20李洱《應物兄》”犬”“儒”的當代知識分子
21余華《文城》想像農村的”烏托邦”
集外集
22路內《慈悲》下崗之前的中國工人階級
23雙雪濤《平原上的摩西》雙雪濤的東北故事
24王占黑《空響炮》上海工人下崗以後
25陳春成《夜晚的潛水艇》沈從文風格如何在新世紀生存?
媒體評論
許子東重視文本閱讀,用他的話講,更重視一篇一篇讀過去的”笨人笨方法”,有點像英美”新批評”的研究方法。——《南方週末》 ★ 1980年代的許子東,一方面致力郁達夫研究,另一方面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把更多精力投入了當代文學批評。1987年出版的《當代文學印象》既是許子東的第二部著作,還標誌著介入文學現場成為了許子東的一項主要工作。——《傳記文學》 ★ 文學史不僅記錄過去,還是”可能發生”的歷史許子東那一代學者許多都是從作家研究起手的(比如,周作人之于錢理群、沈從文之于淩宇、魯迅之于王曉明、巴金之于陳思和等)。但此前此後的現代文學研究者並不一定這樣,甚至在此後不短的時間裡”作家論”還成為一種不被向青年學生推薦的研究範式。當然,近年大家的看法又有一些變化,開始重新關注人物研究。——《南方文壇》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