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致政,1974年生,山西平遙人,歷史學碩士,肇慶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博及地方歷史文化研究,成果曾獲肇慶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參與編撰多部書籍,發表論文10餘篇。
目錄
序言 裹蒸:別叫我粽子了
第一章 裹蒸的故事
8000年前就有了”蒸”功夫
食物可以”考古”嗎
中國人為何愛把食物”裹”起來
炠熟的裹蒸”蒸”名何來
傳說秦始皇征嶺南時就有裹蒸
南朝齊明帝禦食有”裹蒸”
杜甫吃的”蒸裹”是不是”裹蒸”
肇慶裹蒸香飄千年
文學裡的裹蒸
第二章 裹蒸肚裡有乾坤
冬葉:不是冬天的葉子
糯米:古老而神奇的物種
綠豆:清熱解毒的”濟世良穀”
肥豬肉:又愛又恨
調味品:調和眾口,見仁見智
水草:歷史悠久,天然環保
模具:”帽子”也能做模子
鍋具:從”塵甑”到”星鐵桶”
炠煮:”蒸蒸日上”一晚上
第三章 裹蒸的年味與傳承
裹蒸的儀式感
裹蒸的品鑒
從”裹蒸”到”裹蒸粽”
肇慶的金字招牌
在傳承中創新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我是誰,還真是一個問題。
我叫裹蒸,籍貫廣東肇慶,主要”活動”在端州、高要、鼎湖一帶,影響所及包括古代肇慶府所轄西江沿岸區域,所以人們也稱我為肇慶裹蒸。
但讓我苦惱的是,很多人常把我同”堂兄弟們”扯在一起。他們統稱粽子,分量沒我大但名氣比我大,散住在全國各地。外地人以為我也是”堂兄弟”粽子中的一員,所以又叫我裹蒸粽、肇慶粽子,等等。
其實,粽子是粽子,裹蒸是裹蒸。
將我同粽子”兄弟們”混淆,是不懂我的獨特之處,不過看在大家喜歡我、肯為我花錢的份上,我也認了。
按說我根本不需要借助粽子的名聲,各位來肇慶,隨便打聽肇慶有什麼美食,十有八九首先會提到我,大街小巷,大小景點,從大酒樓到小排檔,或者打開手機看看附近美食推薦,到處可見我的身影。
在肇慶,我是名副其實的”茶果王”。我也不是只縮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肇慶這樣的三線城市做大哥。其實廣州、香港和澳門早就有我的身影。
比如,廣州美食名單上,不時就會閃現我的名字。近代以來,西關成為廣州有名的美食聚集地,西關美食就有”梁英記裹蒸粽”。
其實更早有個叫何六的,帶著妻兒在西關長壽東擺攤,經營”何六記裹蒸粽”,每天只開早午兩市,六張板凳,就靠我和一碗粥這兩樣食品,遠近聞名。
後來,何六記併入梁英記,我便成為梁英記的”當家小生”,梁英記因我成為有名的裹蒸特色店。自此近半個世紀,四寶裹蒸粽的聲名長盛不衰。
而今,城市快速變遷,廟沒了但和尚還在。在廣州下九路荔灣廣場的”西關人家”還能找到我,名字還叫”梁英記裹蒸粽”。
可見,在傳統美食裡,我還是有點地位的。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