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蘇海峰,倍爾心理創始人,北京藍鯨與海科技有限公司CEO創始人,致力於心理學的普及和應用推廣。作者積極推動心理學知識並帶領團隊研發了倍爾心理 APP,幫助人們改善情緒、提升心理素質,揭開心理諮詢的神秘面紗,讓心理諮詢真正地走入大眾生活。本書是作者在心理學領域探索的結晶,全書將複雜的心理學概念轉化為易於理解和實踐的內容,為讀者的生活提供切實的心理支持。
目錄
01 墨菲定律:擔心的事情總會發生 001
02 認知失調理論:內心的矛盾與決策優化 004
03 達克效應:自我認知與能力的錯位 006
04 正念冥想:提升專注力與情緒管理能力 009
05 原生家庭:影響人格與情感發展的根源 012
06 討好型人格:對他人認可的極度依賴 016
07 自我效能感:激發潛能與成就的心理學動力 020
08 心流:提升專注力與幸福感的秘訣 023
09 自我意識:理解自我與認知的核心 026
10 心理賬戶:我們如何看待和管理金錢 030
11 習得性無助:無力感的根源 033
12 社會認同理論:群體歸屬感與自我概念的形成 035
13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驅動行為的兩大力量 038
14 自我決定理論:動機、自主性與心理健康 041
15 認知重構:改變思維方式以改變情緒 043
16 成長型思維模式:如何培養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心態 046
17 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如何影響表現 049
18 習慣的力量:如何塑造行為與改變生活 052
19 破窗理論:環境如何影響行為 055
20 阿比林悖論:從群體壓力到無意識模仿 058
21 暈輪效應:第一印象如何影響整體評價 061
22 超限效應:信息過載的心理後果 064
23 刺蝟效應:保持距離以避免傷害 067
24 酸葡萄效應:自我保護的心理策略 070
25 登門檻效應:逐步提高請求的策略 073
26 刻板效應:固定觀念如何影響人際互動 076
27 損失厭惡:對失去的恐懼比獲得的滿足更強烈 079
28 旁觀者效應:當群體中的責任感被稀釋 082
29 安慰劑效應:信念如何影響健康和治癒 085
30 首因效應:第一印象對人際關係的持久影響 088
31 近因效應:最新信息如何影響判斷 091
32 歸因偏差:對行為原因的錯誤理解 094
33 稟賦效應:我們對已有物品的過度珍視 097
34 社會比較理論:我們如何通過比較理解自己 100
35 虛假一致性效應:高估他人與自己相似的傾向 103
36 鏡像神經元:理解他人行為與情感的神經基礎 106
37 沉沒成本謬誤:為何我們不願放棄已投入的資源 109
38 本能遷移:訓練行為如何回歸自然本能 112
39 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115
40 反饋效應:行為與環境的雙向影響 118
41 曝光效應:熟悉感如何影響我們的偏好 122
42 去個體化:群體中的匿名性如何影響行為 125
43 選擇支持偏差:為何只記得有利於自己的決定 127
44 幸福者偏差:我們只能看到成功者 129
45 帕金森定律:工作膨脹以填滿所有可用時間 133
46 格蘭諾維特的弱聯繫理論:人際網絡中的潛在力量 136
47 峰終定律:你的記憶是如何欺騙你的 140
48 證實偏見:我們如何選擇性地確認自己的信念 144
49 選擇性注意:我們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做出取捨 148
50 心理防禦機制:自我保護的無意識策略 152
51 集體無意識:跨越文化的人類心理原型 156
52 角色衝突:應對多重身份的張力 160
53 成就動機理論:激勵個體追求卓越 164
54 自我障礙:避免失敗的自我保護策略 168
55 希望理論:心理健康與目標追求的動力 171
56 自我概念清晰性:瞭解自己的心理要素 176
57 復原力:面對挑戰與困境的心理韌性 180
58 社會排斥的心理影響:孤立與歸屬的力量 184
59 積極偏差:發現和利用獨特的積極行為 188
60 角色模糊效應:角色與任務之間的混淆 192
61 延遲滿足:成功的關鍵心理能力 196
62 過度理由效應:內在動機的削弱 200
63 內隱自尊:看不見的自我價值感 204
64 習得性樂觀:心理健康的正向力量 208
65 社會認知理論:觀察學習與行為的塑造 212
66 愛情三角理論:理解愛情的三個維度 216
67 間歇性強化:行為塑造的有力工具 219
68 程序性記憶:無意識技能的儲存與運用 223
69 幸福悖論:物質與幸福的錯位 226
70 內隱偏見:隱藏在無意識中的態度 229
71 心理抗拒理論:當自由受限時的反應 232
72 超我:心理結構的內在道德 236
73 分離焦慮:離別引發的情緒困擾 239
74 自尊:影響自我評價的心理因素 243
75 矛盾意向:雙重態度與心理衝突 247
76 心理契約:組織中的隱性期望 250
77 移情: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 253
78 人格面具:隱藏真實自我的社會面貌 257
79 社會助長效應:群體環境如何提升表現 260
80 情緒勞動:工作場所中的情感管理 263
81 認知偏差:思維陷阱與人類決策的非理性 267
82 自我概念的多重構成:多維度的自我認知 271
83 敬畏效應:對偉大事物的體驗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 275
84 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的階梯 279
85 惰性定律:改變的困難與適應的力量 282
86 課題分離:界定自我與他人責任的界限 285
87 自我實現理論:追求自我潛能的極致 289
88 超常刺激:大腦如何被放大版的刺激劫持 293
在線試讀
認知失調理論:內心的矛盾與決策優化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由心理學家萊昂 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他指出當我們的行為與信念或價值觀不一致時,我們會感到不適,這種不適被稱為認知失調。這種內心的衝突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調整行為或信念以減少不適。例如,一個人可能認為健康飲食重要,卻常吃快餐,他可能會找藉口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以減輕內心的衝突。
實際應用與案例
在消費行為中,認知失調常常表現為”買家後悔”。例如,當一個人購買了昂貴的產品後,如果發現性價比不高,他可能會通過自我說服來減輕不適,比如強調產品的其他優點。此外,在職場中,員工可能因為對公司政策的反感而感到認知失調,為了緩解這種不適,他們可能會通過尋找公司政策的合理性來調整自己的態度。在個人關係中,認知失調也常常表現出來。例如,當一個人對朋友或伴侶做出某些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行為時,可能會通過改變對方的看法或者合理化對方的行為來減少內心的不適。
如何應對認知失調
自我反思:意識到內心的矛盾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通過自我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內心衝突來源。
行為調整:儘量使自己的行為與信念保持一致,例如通過改進習慣來使自己的行為更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尋求支持:與他人交流,獲得外部的觀點和建議,可以幫助減少認知失調帶來的不適感,也有助於更清晰地看待問題。
重新評估信念:有時候,我們的信念可能不再適用於當前的情況。重新評估自己的信念,看看是否需要做出調整,以減少認知失調的發生。
心理學視角下的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理論在心理學上具有重要意義,它幫助我們理解人類行為的內在動因。人們為了減少內心的不適,往往會進行自我欺騙或調整認知,這一過程在潛意識中進行,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理解這一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認知失調理論還在廣告、營銷、教育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在廣告中,商家通過引導消費者相信某種產品與他們的價值觀相符,來減少消費者的認知失調,從而促進購買行為。在教育中,老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將學習與他們的自我認同聯繫起來,減少學習中的認知失調,提高學習動機。
通過理解認知失調,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在面對矛盾和衝突時的心理過程,並採取積極的策略來減少這種不適感,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
達克效應:自我認知與能力的錯位
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由心理學家大衛 鄧寧(David Dunning)和賈斯汀 克魯格(Justin Kruger)提出,揭示了一個認知偏差:低能力的人往往高估自己,而高能力的人則可能低估自己。這種現象表明,缺乏能力的人往往沒有足夠的認知來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過高的評價,而相反,真正有能力的人則可能因為看到了更多的複雜性而低估自己。
實驗與理論背景
鄧甯和克魯格在 1999 年的一項實驗中,邀請了一些參與者進行邏輯推理、語法和幽默判斷等任務,然後要求他們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分。結果顯示,客觀表現得分最低的參與者通常在自我評估中高估了自己的表現,而客觀表現得分最高的參與者則傾向於在自我評估中低估自己。這種”無知的無知”是由於缺乏必要的技能和自我認知。
生活中的達克效應
在日常生活和職場中,這種現象很常見。例如,剛拿到駕照的新手司機可能會過度自信,但在面對複雜交通情況時,往往問題頻出。在工作中,一些經驗不足的員工可能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所有技能,因而在面對挑戰時反應不足。
在教育領域,學生可能會因為低估學習的難度而未能充分準備考試,結果導致成績不理想。達克效應在社交場合中也很常見,例如,一些人認為自己有很強的社交能力,但實際上他們可能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