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聚焦中國社會、傳統醫療與科技,探討1931-1937年間近代中醫如何在戰時面對挑戰並逐步轉型,反映了中醫藥由傳統向現代的過渡;介紹抗戰時期國際援華醫療事業發展情況,尤其是國際援華醫療機構如美國醫藥助華會(ABMAC)和援華聯合會(UCR)對中國抗戰期間軍事醫療的支持與影響;考察中國軍隊醫療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展現這一體系在抗戰時期逐步發展完備的過程。本書既梳理戰時政府高層的醫療政策,也關注大後方和解放區的實際情況,呈現醫療衛生視角下的抗戰史新面貌。作者簡介
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台灣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中醫醫史文獻學會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身體史、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方面的研究。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觀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台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合編《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藥品、疾病與社會》。目錄
第一章 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