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丁濤,當代著名戲劇理論家、批評家,戲劇教育家,戲劇學、中國話劇史論研究專家。1963年考入北京師大女附中,1966年至1978年在大慶油田工作,1978年就讀于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1981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1984年起就職於中央戲劇學院。現為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戲劇學系負責人、研究生班導師。代表性學術著作有《戲劇三人行:重讀曹禺、田漢、郭沫若》。在《戲劇》《當代電影》《藝術學界》《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劇作家》《四川戲劇》等刊物發表戲劇學、美學相關論文若干篇。
目錄
讓心靈的情感向著生活開放 | 001
——論對世界名劇的重新閱讀
一個歷經雙重悲劇命運的靈魂 | 053
——周樸園形象新探
莎士比亞之偉力 | 074
——有感於莎士比亞戲劇節
析”源出意念的思考模式” | 082
——評話劇《田野又是青紗帳》
時代在呼喚審美戲劇 | 085
——對”話劇十年”的本體反思
審美戲劇一二談 | 094
——戲劇藝術的變革
審美,人類生命的陽光 | 102
一曲命運原型的悲歌 | 113
——話劇《桑樹坪紀事》觀後
戲劇藝術的走向 | 118
——《桑樹坪紀事》一劇對當代戲劇的意義
詩化的舞臺語言 | 124
——評徐曉鐘的導演藝術
戲劇藝術新的一頁 | 129
——評話劇《黑色的石頭》
歷史劇與現代意識的參與 | 135
——兼談湘劇《山鬼》的方向與價值
開拓”社會劇” | 140
——《車庫》對我國當前戲劇創作的啟示
《車庫》的意義及喜劇手法 | 144
長歌當哭 | 149
——話劇《老風流鎮》斷想
“南京小劇場戲劇節 “概述 | 154
小劇場戲劇面面談 | 164
探索性與小劇場戲劇 | 171
康德主體性美學思潮與新時期戲劇的超越 | 173
——對20世紀90年代戲劇藝術發展的瞻望
布朗德與培爾 金特:人生的兩極 | 192
——話劇《布朗德》觀後
劇壇上強勁的”東北風” | 195
——東北地區話劇晉京演出有感
歌舞在當代話劇舞臺上 | 198
情感的力量 | 202
——談話劇《野草》的新視野
《孔子》一劇的現實精神與意義 | 206
麥克白斯藝術形象”巨人”析 | 210
——重讀”名劇”續列
探索的新方位 | 241
——幽默喜劇
傅爾形象的喜劇性漫評 | 245
賀中國國家話劇院成立暨首演成功 | 255
——兼談經典劇作內在的豐富性
20世紀中國戲劇研究現狀的幾個基本問題 | 263
他無罪,卻為何要認罪?為何要自殺? | 276
——寫在《夜色迷人》觀後
孫維世在中國現代演劇史上的歷史定位及意義 | 283
一齣悲劇是怎樣被煉成”鬧劇”的 | 288
——六問北京人藝的《雷雨》演出者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296
——感於阿瑟 密勒百年誕辰
社會改革家的易蔔生抑或戲劇藝術家的易卜生 | 309
——我們究竟需要哪一個
論田漢筆下的”漂泊者”系列人物形象 | 323
“重讀”曹禺 “重演”曹劇 | 336
——時代的呼喚
“‘戲劇觀’討論”40年之一瞥 | 346
在線試讀
讓心靈的情感向著生活開放
——論對世界名劇的重新閱讀
重新閱讀世界名劇。
此時此刻,提出重新閱讀世界名劇,為什麼?有什麼迫切性和必要性?再者,何謂”重讀”?即怎樣讀法,方可稱得上是”重讀”?
此時此刻,提出重新閱讀世界名劇,是想通過”重讀”,喚醒與復活我們自身的審美感受力和審美鑒賞力,打開閉鎖著我們感性生命的重重閘門,讓心靈的情感向著生活開放。
當代戲劇藝術要擺脫”危機”、走出低谷,提升到人類的高度,必將經歷一條漫長的自身解放之路。這條路,無論怎樣艱難而修遠,其間也只有一個最為關鍵的”檻兒”,邁過了這個”檻兒”,我們便登堂入室了。這個”檻兒”,就是我們自身的內在審美能力的復活。
復蘇與增強我們的審美能力,最行之有效的途徑,恐怕非閱讀世界名劇莫屬了。康定斯基說得好:”任何藝術作品都是其時代的產兒,同時也是孕育我們感情的母親。”讓世界名劇參與我們民族內在生命的建構,是戲劇文化責無旁貸的偉大使命。這樣,閱讀的問題與怎樣閱讀的問題便凸顯出來,需要加以審視與研究。
本文涉及的方面儘管廣泛,但核心是剖析我們自身的困境以及困境的淵源,並以尋覓出路為旨歸,即以深重的危機意識去開闢我們的前行之路,大概,這樣才會真正有希望吧!
一、概念化的淵藪—審美鑒賞力的匱乏
觀念的變革與思想認識上的覺醒,是戲劇藝術在新時期十年中的歷程,也是當代戲劇在自身解放歷史過程中所經過的第一個同時也是很重要的階段。
回首十年,可以清晰地看到,戲劇藝術在創作上的每一新的變化與進步,無論是形式上的更新,還是內容上的深化,無一不是緊隨著觀念認識上的轉變而取得的成果。可以說,沒有戲劇觀的變革和認識上的覺醒,就不可能有新時期十年在創作上的奮進。眼界的開拓、思維的活躍,使得創作題材變得十分廣泛,手段手法豐富,表現形態不拘一格,人物心理層次開掘深入,凡此種種,使得新時期十年戲劇呈現一派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從而一掃雷同化與公式化的陰霾。這是了不起的功績!但凡過來之人總還不會淡忘,雷同化、公式化曾經足足困擾了戲劇界幾十年,無論大家怎樣奮爭,也擺脫不了它們的羈縻。對比往昔,變化是驚人的,有恍如隔世之感。然而,概念化,這曾與雷同化、公式化並列的另一大創作弊端,克服起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單憑觀念變革與認識覺醒,是難以對概念化這一頑瘴痼疾有所療效的。
近來,戲劇界出現了一種新的困惑現象。一批已創作出過頗有影響力的劇本,並躋身當代優秀劇作家之列的作者,當他們苦心孤詣,試圖超越自己的成名之作時,便陷入一種從未體驗過的迷茫之中。這些作家的創作意圖是明確的、堅定的,甚至不失為是正確的。在改革大潮中,他們潛心研究與思考有關戲劇藝術的種種問題,在思想觀念上都有長足的進步,他們力圖使理性的覺醒體現在創作構思中。但隨之而來的,便是一種深重的失調,一種不均衡現象,即創作意圖的深刻、複雜、宏大,而與之不相稱的,則是戲劇形象刻畫與情感展現的薄弱。譬如劇作家楊利民,繼《黑色的石頭》之後,他又寫出了《大雪地》。在作者十幾年的創作生涯中,《大雪地》是他花費心血最多、寫得最艱難的一部戲。然而,《大雪地》並沒能實現劇作家本人的藝術追求,他難以得心應手地駕馭人物,分明旨在著力於人物內心世界的表現,但寫著寫著,便不自覺地滑向簡單化、意念化。馬中駿的《老風流鎮》寫得比《大雪地》更苦,傾注的心血更巨,劇作者用近一年的時光,實地考察了十幾個縣,從初稿到最後定稿、發表,沉潛了五年之久,但最終仍陷落在概念化的泥淖中。像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許多,如劉錦雲的《背碑人》等。他們共同面臨的創作難題,表現為難以應付裕如地把握人物自身形象的情感及邏輯發展,往往以自己的意念替代人物,讓人物以直白的語言”說”出劇作者的主觀意圖和思想。我們稱這種現象為創作上的新困惑,意味著如今的困惑不僅僅存在於觀念上,而最主要的是在創作過程中的不自覺流露,因此它不再僅僅是認識上的問題,而主要是能力上的問題。關於這一點,劇作家楊利民已清醒地意識到了。他說,原以為只要轉變觀念就行了,可實踐證明,觀念轉變了還是不行,還需要感性地、藝術地把握與表現生活的功力。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