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聞淺論.經濟卷 海聞 978730135600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大學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海聞淺論.經濟卷
ISBN:9787301356005
出版社:北京大學
著編譯者:海聞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9110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海聞淺論:經濟卷》囊括了海聞教授近幾十年深度剖析國際與中國經濟的文章 。他以平實而深刻的筆觸,梳理了經濟的發展脈絡及關鍵節 點。不僅囊括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核心知識,更聚焦於中國經濟的崛起與變遷,為讀者展現了一幅全面而多維的經濟圖景。
在書中,海聞教授深入探討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化浪潮對各國經濟的深遠影響,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成因、影響與後續演變。特別地,他從改革開放的起點出發,詳細介紹了中國經濟在短短幾十年間取得的巨大成就,闡釋了”中國奇跡”背後的力量與面臨的挑戰,並前瞻性地分析了未來的發展趨勢。
這本書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更富有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它所涉及的時間段內,國際與中國經濟都經歷了波瀾壯闊的變革與轉型,這些變革和轉型不僅塑造了當今的全球經濟格局,更對中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閱讀本書,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當今世界經濟的運行規律和趨勢,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經濟學家海聞教授多年來有關經濟問題發表的文章 、演講和採訪稿的合集。
全書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討論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影響中國經濟短期波動的因素和長期增長的潛力;第二部分圍繞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探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經濟發展和如何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第三部分主要談改革與開放,涉及具體行業的改革建議以及如何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第四部分關注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探討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在解決三農問題和消除貧困中的作用;第五部分討論產業,強調專業化和規模經濟,探討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第六部分討論創新創業,論述了企業家在推動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第七部分討論經濟學理論的重要性和中國經濟學人的歷史責任。
本書展現了作者對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的深刻洞察,不僅具備很高的學術價值,更擁有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對於讀者理解當今中國與世界經濟現狀、瞭解經濟發展規律、把握中國未來走向等都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作者簡介
海聞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講席教授。他主講的《經濟學原理》是最受北大學子歡迎的啟蒙課程之一。他撰寫的《國際貿易》是經久不衰的經典教材。他曾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等國內外頂級學術刊物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榮獲美國李氏基金會”傑出成就獎(經濟)”、”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學術獎項。
他參與發起成立了中國留美經濟學會並擔任過三屆理事和一任會長。他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創始人之一,還創辦了北大深圳商學院(現?豐商學院)和北大?豐英國校區,開啟了北大商學教育新篇章 。他創辦了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組織翻譯和編寫了一系列經濟學叢書,發起組織了中國經濟學年會並擔任了20年的理事長。
他曾擔任商務部經貿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原衛生部政策與管理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等社會職務,用經濟學理論知識,為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建言獻策,踐行了”經世濟民”的初心使命。

目錄

目? 錄
一、論宏觀經濟 001
剖析中國的通貨緊縮
(2000 年 7 月) 003
中國經濟的發展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2004 年 11 月) 007
經濟高速增長至少還有二十年
(2006 年 9 月) 010
我們需要”新城鎮建設”
(2008 年 4 月) 014
復蘇之路前景難料
(2010 年 3 月) 019
中國未來二十年: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
(2012 年 3 月) 022
新一屆政府領導下的中國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
(2013 年 4 月) 042
我對中國經濟不悲觀
(2014 年 7 月) 053
經濟新常態下的”三大轉變”
(2015 年 1 月) 062
防止經濟下滑須大力調整產業結構
(2015 年 5 月) 067
規模經濟是中國未來的真正競爭力
(2015 年 5 月) 071
中國經濟會持續下行嗎
(2015 年 12 月) 079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穩增長並不矛盾
(2016 年 3 月) 087
中國經濟”新常態”:當前經濟形勢與未來發展
(2016 年 6 月) 094
宏觀經濟形勢:政府政策與未來增長動力
(2016 年 6 月) 102
儘早開徵房產稅,大力發展資本市場
(2016 年 10 月) 112
要有針對性地提高持有稅、遏制投機炒作
(2016 年 10 月) 115
經濟不會硬著陸? 人民幣難一貶到底
(2016 年 12 月) 117
從長期看中國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018 年 12 月) 122
中國未來經濟二十年:機遇和挑戰
(2019 年 1 月) 125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引領”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2020 年 11 月) 135
消費——新階段經濟增長的最基本動力
(2022 年 6 月) 140
“12 萬億”夠嗎?解讀宏觀經濟政策
(2022 年 6 月) 145
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了擴大內需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2022 年 10 月) 148
二、論國際貿易 153
全球化與千年回合
(1999 年 7 月) 155
如何看待中國加入 WTO
(1999 年 12 月) 162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選擇
(2000 年 2 月) 167
加入 WTO 對中國經濟的深遠影響
(2000 年 4 月) 174
WTO 與中國民營經濟
(2000 年 12 月) 178
加入 WTO 後中國的經濟與金融
(2001 年 2 月) 180
如何面對反傾銷
(2001 年 3 月) 188
WTO 與強國夢
(2001 年 5 月) 194
“入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2001 年 9 月) 205
全球化視點
(2004 年 12 月) 207
中國對外開放與貿易發展
(2003 年 12 月) 211
貿易和對外開放
(2004 年 12 月) 216
世界貿易格局的調整,每個國家都要付出代價
(2005 年 6 月) 222
抓住機遇,讓企業在調整中升騰
(2008 年 10 月) 227
積極參加國際貿易談判,推動國際貿易自由化
(2009 年 7 月) 230
警惕大企業威脅論
(2011 年 8 月) 232
中國如何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
(2016 年 12 月) 235
新背景下”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的戰略思考
(2017 年 7 月) 239
要用冷靜、客觀、開放的眼光看待中美貿易爭端
(2019 年 12 月) 242
三、論改革與開放 245
公共財政必須承擔公共衛生職責
(2003 年 12 月) 247
醫療體制改革”雷區”待避
(2004 年 6 月) 250
關鍵在於改革支付結構
(2006 年 7 月) 253
對外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及挑戰
(2008 年 3 月) 255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從三方面入手
(2015 年 12 月) 261
改革為中國經濟發展賦能
(2017 年 3 月) 264
再改革、再開放,中國如何進一步推動全球化
(2020 年 10 月) 269
面對當前逆全球化形勢,中國如何堅持改革開放?
(2020 年 10 月) 277
構建以規則為基礎和以互利為原則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
(2021 年 4 月) 283
提振經濟信心和預期,需要更大更深的改革開放
(2022 年 12 月) 290
四、論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 299
臺灣戰後的經濟發展和農業政策的轉變
(1992 年 8 月) 301
新城市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2008 年 11 月) 313
經濟增長與鄉村發展
(2021 年 5 月) 318
實現共同富裕,要提升貧困人口致富能力
(2021 年 12 月) 328
五、論產業發展 335
更專業才更有規模
(2005 年 3 月) 337
走出多元化陷阱,重歸專業化正途
(2005 年 12 月) 340
資產價格和通貨膨脹
(2010 年 2 月) 345
中國的行業第一很脆弱
(2016 年 6 月) 348
經濟轉型關鍵看新興產業
(2017 年 2 月) 351
房地產最大的問題是空置率太高,北上深應率先征房產稅
(2017 年 3 月) 356
深圳未來十年發展動力是基礎研究
(2020 年 12 月) 360
製造業發展趨勢與企業策略
(2022 年 5 月) 363
六、論創新創業 367
發揮中關村創新優勢,加強創新能力建設
(2007 年 9 月) 369
全產業的創新經濟是未來發展的支撐力量
(2014 年 12 月) 373
如何通過電商推動區縣經濟發展
(2014 年 12 月) 377
稀缺的資源是企業家
(2014 年 10 月) 381
經濟發展新階段與創新創業
(2015 年 5 月) 385
新經濟企業要想基業長青須考慮更多非技術因素
(2018 年 5 月) 397
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發展面臨六大挑戰
(2018 年 12 月) 401
從四個關鍵詞看大灣區創新創業
(2021 年 9 月) 404
商學教育與大灣區創新發展
(2022 年 11 月) 408
七、論經濟學與經濟學人 419
網絡挑戰經濟學教育
(1999 年 6 月) 421
中國人離諾貝爾經濟學獎還有多遠?
(2000 年 10 月) 423
非凡的十年
(2005 年 6 月) 427
經濟學需要一批又一批優秀的人去探討、實踐和開拓
(2019 年 1 月) 431
經濟學家的理想和抱負,就體現在”經”“濟”“學”上
(2020 年 12 月) 436
我的心永遠和中國經濟學年會在一起
(2020 年 12 月) 440
緬懷恩師陳岱孫:一代名師,後學楷模
(2000 年 10 月) 442
在”經濟學理論和中國道路”研討會暨厲以甯教授八十華誕暨從教
五十五周年慶典上的發言
(2011 年 5 月) 445
中國金融,全球價值
(2019 年 10 月) 449
追憶厲以寧:經濟思想的啟蒙者和堅持真理的理論家
(2023 年 3 月) 452

精彩書摘
全球化與千年回合
(1999 年 7 月)
世界貿易組織將於今年年底開始就服務貿易、農產品貿易以及投資等問題舉行新的一輪談判。由於這輪談判將跨越兩個千年,人們亦稱之為”千年回合”。
與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八輪談判的世界政治經濟背景不同,千年回合是冷戰結束、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之後舉行的。冷戰結束後的最大特點是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舉行的這一輪談判,不僅反映了全球化的要求,談判的結果也必將對全球化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全球化趨勢
無可置疑,全球化已是當今時代最基本的生活事實之一,無論從經濟、政治、文化、環境哪一個方面來講,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依存關係都在加強。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都已不能孤立於世界經濟和國際社會來尋求生存和發展了。
關於經濟全球化的具體含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全球化是生產的全球化,它意味著各種生產要素——資本、技術和信息甚至勞動力等在全世界範圍內日益自由地流動。這種流動的動因是各個國家的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廠商總是希望能在一個更大的範圍裡選擇自己最適宜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在最適宜的地方組織生產,從而盡可能地降低成本,取得有利的競爭地位。毫無疑問,能在全世界進行選擇當然是最好的,無數個廠商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和配置。其次,全球化也是消費的全球化。不論哪一個國家的消費者,都希望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好的商品和服務。如果可能的話,消費者亦希望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選擇,選擇的範圍越大,用同樣價格購買到的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就越高,消費的品種也就越多。這種需求也會促進世界貿易的不斷增長和消費選擇的全球化。
最後,全球化還意味著某種全球規則的確立。在一個相互依存程度不斷加深的世界裡,競爭與合作都是不可避免的。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必然促使各個國家的廠商和政府努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