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目錄
第1章 毒理學實驗技術 1
實驗一 黃嘌呤氧化酶法測定小牛血清中T-SOD的活力 1
實驗二 實驗動物的準備及基本操作技術 2
實驗三 小鼠經口急性毒性實驗設計 5
實驗四 敵鼠鈉對小鼠的亞慢性毒性實驗 7
實驗五 小鼠骨髓嗜多染紅細胞微核實驗 8
實驗六 小鼠骨髓細胞染色體畸變實驗 10
實驗七 小鼠精子畸形實驗 11
實驗八 單細胞凝膠電泳實驗 12
第二章 空氣理化檢驗 15
實驗一 生產環境中氣象參數的測定及流量計的校準 15
實驗二 重量法測定環境空氣中PM10和PM2 5 20
實驗三 鹽酸萘乙二胺比色法測定空氣中氮氧化物 22
實驗四 鹽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測定空氣中二氧化硫 26
實驗五 空氣中甲醛含量測定 29
實驗六 生產環境中總塵濃度、分散度、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測定 33
第三章 水質理化檢驗 38
實驗一 水中氨氮、亞硝酸鹽氮和硝酸鹽氮的測定 38
實驗二 水中溶解氧和化學需氧量的測定 43
實驗三 飲用水氯化消毒 46
實驗四 二乙醯一肟-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測定游泳池水中尿素 48
實驗五 亞甲藍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49
實驗六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揮發性酚 51
實驗七 鄰菲囉啉分光光度法測定微量鐵實驗條件的選擇及水中鐵含量的測定 53
實驗八 雙波長分光光度法測水中硝酸鹽含量 55
實驗九 pH玻璃電極性能檢查及生活飲用水pH的測定 57
實驗十 電導池常數及水純度的測定 59
實驗十一 離子色譜法測定生活飲用水中常見的七種陰離子 61
第四章 食品理化檢驗 63
實驗一 食品中營養成分分析 63
實驗二 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食品中亞硝酸鹽含量 81
實驗三 分光光度法測定茶葉中茶多酚含量 83
實驗四 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光度法測定食品中總砷和總汞的含量 84
實驗五 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大米中鎘的含量 87
實驗六 氣相色譜法測定蒸餾酒中甲醇和乙酸乙酯的含量 88
實驗七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飲料中山梨酸、苯甲酸和糖精鈉的含量 90
實驗八 氣相色譜-質譜法測定食品中有機磷農藥殘留量 92
實驗九 高效液相色譜-質譜法測定食品接觸材料及製品中雙酚A遷移量 94
第五章 生物材料檢驗 97
實驗一 苦味酸分光光度法測定尿中肌酐的含量 97
實驗二 分子熒光光度法測定尿中維生素B2的含量 98
實驗三 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發中銅、鐵、鋅的含量 99
實驗四 流動注射氫化物發生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血清中硒的含量 101
實驗五 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尿中鉛的含量 102
實驗六 氟離子選擇性電極法測定尿中氟化物的含量 104
實驗七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尿中馬尿酸和甲基馬尿酸的含量 106
實驗八 頂空氣相色譜法測定血中乙醇的含量 108
實驗九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測定尿中多種金屬元素的含量 109
實驗十 高效液相色譜-原子熒光光譜法測定尿中砷形態 111
第六章 SPSS統計分析與應用 114
實驗一 SPSS數據庫與數據管理 114
實驗二 統計描述 122
實驗三 定量資料的統計推斷--t檢驗 131
實驗四 定量資料的統計推斷--方差分析 137
實驗五 卡方檢驗 144
實驗六 基於秩次的非參數檢驗 157
實驗七 直線相關與回歸分析 166
實驗八 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172
實驗九 Logistic回歸分析 177
實驗十 生存分析 182
第七章 流行病學研究設計 196
實習一 疾病的分佈原理及應用 196
實習二 現況研究的應用 205
實習三 篩查及診斷試驗的評價 208
實習四 病例對照研究 210
實習五 隊列研究的應用 215
實習六 實驗流行病學的應用及評價 219
實習七 病因不明疾病的調查研究設計 222
實習八 流行病學資料分析評價 226
實習九 流行病學的綜合設計及應用 228
第八章 公共衛生現場實踐 233
實驗一 肺塵埃沉著病診斷技術 233
實驗二 噪聲強度測定及聽力檢查 236
實驗三 環境砷污染對居民健康影響的調查研究與檢測 239
實驗四 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監測與評價 246
實驗五 地表水污染調查與評價 250
實驗六 蛋白質功效比值實驗設計 260
實驗七 膳食調查與結果評價 261
實驗八 高血壓飲食治療食譜設計 264
實驗九 糖尿病患者營養與膳食指導 268
實驗十 營養性疾病案例討論 270
實驗十一 食物中毒調查處理與案例分析 271
實驗十二 高校學生食堂HACCP設計 274
實驗十三 兒童生長發育測量 276
實驗十四 兒童生物年齡調查與評價 282
實驗十五 兒童少年生長發育資料的綜合分析 285
實驗十六 心理行為測量與評價 289
實驗十七 學習疲勞測定方法 298
實驗十八 教室環境的衛生調查與評價 301
實驗十九 社區診斷及干預計劃設計 306
實驗二十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效果評價 311
實驗二十一 以受眾為中心的健康傳播材料的設計與評價 313
第九章 公共衛生綜合技能 318
實習一 個體防護 318
實習二 樣品採集 321
實習三 現場檢測 327
實習四 衛生處理 335
精彩書摘
第1章 毒理學實驗技術
實驗一黃嘌呤氧化酶法測定小牛血清中T-SOD的活力
【實驗目的】①掌握用黃嘌呤氧化酶法測定生物樣品中總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大小的實驗方法。②熟悉黃嘌呤氧化酶法測定生物樣品中T-SOD活力的實驗原理。③瞭解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害作用。
【實驗原理】黃嘌呤及黃嘌呤氧化酶反應系統產生超氧陰離子自由基,該自由基能夠氧化羥胺生成亞硝酸鹽,加入顯色劑後呈紫紅色,用可見分光光度計測量其在550nm波長處的吸光度。當被測樣品中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時,可抑制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活力,使形成的亞硝酸鹽減少,從而顯色變淺,根據測定管和對照管的吸光度差值計算被測樣品中T-SOD的活力。
【材料、器材和試劑】
1 儀器與器皿可見分光光度計;旋禍混勻器;50^L、100^L、1000^L微量移液器;5mL吸管;5mL試管;恒溫水浴箱;試管架等。
2 試劑雙蒸水;SOD測定試劑盒,包括1、2、3、4號試劑和顯色劑(5號:6號:冰醋酸=3:3:2,現用現配,避光保存)等。
【實驗步驟】
1 加樣每個小組取5mL試管1支作為測定管,每個大組取5mL試管3支作為對照管,按照表1-1中順序加樣。
2 樣品測定將測定管和對照管分別在旋渦混勻器上混勻15s,置於37°C水浴孵育40min。取出後各加2mL顯色劑,搖勻,室溫放置10min後置於波長550nm處,用1cm光徑比色皿,以雙蒸水為參比測定各管吸光度。
3 結果計算按照式(1-1)計算樣品中T-SOD的活力。
(1-1)
式中:50%為每毫升反應液中SOD抑制率達50%時,所對應的SOD量為一個SOD活力單位,U;稀釋倍數為反應液與所取樣品的體積比。
4 結果評價小牛血清的SOD正常參考值範圍為(123 691±20 008)U/mL,將實驗測定結果與之比較,評價所測樣品SOD活力大小。
【注意事項】
1 此方法可檢測動物血清、血漿、腦脊液、胸腔積液、腹水、腎透析液、尿液、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心肌培養細胞、腫瘤培養細胞等SOD活力。
2 加樣量要準確,而且要嚴格按照順序加樣。
3 加完顯色劑應在規定的時間內比色。
4 水浴時要嚴格控制好溫度。
【思考題】
1 機體內自由基是如何產生的?
2 簡述自由基的解毒機制。
(翟漫玨)
實驗二實驗動物的準備及基本操作技術
【實驗目的】①掌握實驗動物的選擇、捉拿、灌胃、處死和生物材料採集等操作技術。②熟悉毒理學實驗中動物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術。
【材料、器材和試劑】
1 實驗材料小鼠;大鼠。
2 器材灌胃針;託盤;小燒杯;剪刀;鑷子;天平;血色素吸管;棉球等。
3 試劑苦味酸乙醇飽和溶液;複紅乙醇飽和溶液等。
【實驗步驟】
1 健康動物的選擇動物的健康狀況對實驗結果的正確與否有直接的影響。選擇外觀為體型豐滿,發育正常,被毛濃密有光澤,緊貼體表,眼睛明亮,行動迅速,反應靈活,食欲及營養狀況良好,自然孔道無分泌物,對外界刺激敏感的健康動物為本次實驗動物。對慢性實驗用的動物尤其是大動物,除了上述一般觀察外,應對每只動物做全身仔細的健康檢查。
2 動物的性別鑒定大鼠、小鼠可根據肛門與生殖孔之間的結構特點和乳暈來判定性別(圖1-1)。雌鼠的肛門與生殖孔之間距離近,有凹陷,無毛,胸腹部有乳暈(小鼠5對、大鼠6對);雄鼠的肛門與生殖孔之間距離遠,無凹陷,有毛,胸腹部無乳暈。
根據實驗目的,選擇符合性別要求的動物,如無性別要求,則選用雌(?)雄(3)動物數量各半。
3 實驗動物的標記①標記原則:清晰、耐久、簡便、適用。②標記方法:染色法,用苦味酸(黃),複紅(紅),結晶紫(紫)的乙醇飽和溶液,在動物明顯體位被毛上不同部位染色,代表不同號碼。用一種顏色代表個位,另一種顏色代表十位,第三種顏色代表百位,如用黃色代表個位,紅色代表十位,紫色代表百位。標記時棉簽塗抹方向應與被毛方向相同。小鼠和大鼠染色標記示意圖見圖1-2。
圖1-2小鼠和大鼠染色標記部位圖
4 實驗動物的捉拿
(1)小鼠的捉拿:用右手抓住鼠尾將其提起,置於鼠籠或粗糙實驗臺上,在其向前爬行時,用左手的拇指和示指抓住小鼠兩耳和頭頸部皮膚,將鼠體置於左掌心中,拉直後肢,用左手的環指及小指按住尾巴和後肢,固定頭部。
(2)大鼠的捉拿:大鼠的捉拿與小鼠基本相同,但大鼠性情兇猛,為避免咬傷,可戴帆布或棉紗手套。採用左手固定法,用拇指和示指捏住鼠耳,餘下三指緊捏鼠背皮膚,置於左掌心中,右手進行實驗操作。
注意:捉拿時用力要適中,如用力過度易使動物窒息或頸椎脫白;而用力過小則可能發生動物頭部反轉咬傷操作者的情況。周齡較大的大鼠需抓住尾根部,切勿抓尾尖或懸空時間太長,這是因為大鼠尾部皮膚因為角質化易脫落。
5 實驗動物的染毒方法
(1)灌胃:灌胃針的針頭焊有一小圓形中空金屬球,其目的是防止針頭刺入實驗動物氣管或損傷消化道,針頭金屬球端彎*成20°左右的角度,以適應動物口腔、食管的生理彎*度走向。小鼠的灌胃針長4~5cm,直徑約1mm,大鼠的灌胃針長6~8cm,直徑約1 2mm。灌胃時操作者右手持針,左手抓住鼠脊背皮膚,使鼠呈垂直體位,頭部固定,將灌胃針緩緩經口腔,沿咽後壁再經食管插入胃內(小鼠插入深度為3~4cm,大鼠為4~6cm),推動注射器活塞將受試物注入胃內。在插入針頭過程中,如遇阻力,應立即停止進針或將針拔出,直至灌胃針順利插入胃內,方可注入受試物,否則易於傷及食管或造成胃穿孔,或誤入氣管,造成動物意外死亡。
注意:灌胃針抽完液體後,針頭朝上直立,先回抽注射器活塞,使針管內液體進入注射器,再向上推,排出氣體,並注意液體的刻度。
(2)腹腔注射:操作者左手抓住動物使其腹部向上,右手將注射針頭于動物左下腹或右下腹刺入皮下,使針頭向前推進0 5~1 0cm,再以45°角穿過腹肌,切勿傷及臟器,固定針頭,回抽針如無回血,則緩慢注入藥液。
6 實驗動物的血液採集
(1)鼠尾采血:動物固定後,將鼠尾浸入45~50°C溫水中使尾靜脈充血,擦乾皮膚後,再用
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剪去尾尖(0 2~0 3cm),拭去第1滴血,用血色素吸管(根據需要事先在吸管內加入抗凝劑)吸取一定量尾血,然後用幹棉球壓迫止血。
(2)眼眶靜脈叢采血:操作者左手拇指、示指固定大鼠或小鼠頭頸部,壓迫頸部兩側使眶後靜脈叢充血(注意用力適度,以防止動物窒息死亡),右手持玻璃毛細管從一側眼內眺部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