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華西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四川大學心理學教授、《與病對話》作者胡冰霜作序!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推薦! 我們的文化觀念認為,一個人得的不是身體上的病,就是心理上的病。可為什麼要非黑即白呢?難道就不能是身體和心理同時生病?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換個思路想,其實疾病——應該說所有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身心原因? 癥狀是生命的一部分,大多時候,疲勞、疼痛、眩暈和背痛並不代表任何疾病。如果因為這些癥狀而放棄了正常的生活,只會讓自己的人生萎縮。 可穿戴設備監測我們的睡眠、心率和每日步數,卻很少有證據證明這樣能改善長期的健康狀況,反而會讓脆弱群體出現疑病癥狀——對健康數據的密切關注觸發了他們對健康的焦慮,而焦慮則會侵蝕健康的身體。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曾經是一名內科醫生,後轉而成為精神科的資深專家。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曾經接手過許多從其他科室轉來的疑難病例,他們明明有各種各樣的身體癥狀,卻查不出生理方面的原因,這究竟是為什麼?直到作者從心理角度抽絲剝繭,真正理解這些患者是什麼樣的「人」,而不僅僅關注他們得了什麼「病」,一切才豁然開朗。 這本書站在生理與心理的交叉地帶,通過豐富的案例故事,講述了人們的心理如何對健康產生巨大而未被重視的影響,從而提醒我們:人不是一部由複雜零件構成的機器,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是決定健康的關鍵一環。 作者不僅是一位一流的臨床醫生,也是一位極其敏銳、富於同理心、真正有天賦、會講故事的作家。他用這本書提醒我們: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實際上是不可分割的。作為醫生,應該更多地關注人;作為患者,也應該更多地關注自己如何過好生活,不要受困於某個癥狀或檢查報告單上的某個數字。這本書充滿洞察,發人深省,讓大眾看到通往健康的真正路徑,也幫助醫生始終把「人」放在「病」的前面,更好地治病救人。目錄
第一章 踏入精神醫學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