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他以同樣的激情洋溢和無所顧忌去熱愛又憎恨。 托馬斯·伯恩哈德自傳小說。 20世紀最偉大的德語作家之一。 卡爾維諾、厄普代克、桑塔格、帕慕克、耶利內克推崇的文學大師。 以批判的方式關注人生和社會現實,揭示出不同於卡夫卡的荒誕與悖謬。 以知識分子的錚錚鐵骨,化身社會和人民的牛虻。內容簡介
1967年,我和我的朋友保爾·維特根斯坦(即著名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侄子)同時住在維也納的一家醫院里,我接受肺病治療,他接受精神病治療。我們忽然同時住院,又一次瀕臨生命盡頭,我不認為是偶然。但我也不讓這一事實承載太多的宿命。我在赫爾曼病房,想到我的朋友保爾住在路德維希病房,就不感到孤獨。 本書是一個關於友誼、理解與死亡的故事,以極富音樂主題變奏感的寫作手法追述了作者與維特根斯坦的侄子保爾的貫穿一生的友誼,追述了他們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病患、共同經歷的事件。作者簡介
托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奧地利作家,獨來獨往、憤世嫉俗的怪才,在德語現當代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曾獲畢希納獎等多項文學獎。 青少年時代的坎坷不幸、法西斯教育的摧殘、痛苦的磨難在伯恩哈德的心靈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死亡、疾病、墮落與瘋狂構成了他創作的主題。 作品有詩集《在人間和地獄》(1957)、《在月亮的鐵蹄下》(1958),小說《寒凍》(1963)、《精神錯亂》(1967)、《石灰窯》(1970)、《毀滅》(1986),戲劇《無知的人與瘋狂的人》(1972)、《習慣勢力》(1974)和《英雄廣場》(1988)等。目錄
特立獨行的伯恩哈德——伯恩哈德作品集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