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計量史(精)》一書通過對豐富的史實和考古發現的資料梳理,採用專題與斷代相結合的寫作方式,向讀者講述了從古代至近代中國在計量方面取得的成就。全書共分三大部分:中國古代計量史、中國近代計量史、中國計量歷史人物。系統闡述了中國古代計量的產生、計量基準的建立和管理、歷代度量衡的發展、計時方法的演化、曆法要素的測定、空間計量的進步、量器和衡器的演變、度量衡與貨幣的相互作用、古代有關計量的理論、傳教士帶來的變革、清代度量衡科學的發展、傳統度量衡制度的尾聲、北洋政府統一度量衡的嘗試、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近代度量衡制度的推行與管理、時間計量的進展、先秦兩漢時期的計量人物、兩晉至隋唐時期的計量人物、宋元明時期的計量學家、傳教士對中國計量的貢獻、中國近代史上的計量人物等內容。本書內容翔實、史實充足、引經據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全方位揭示了中國古代計量的基本形態,描繪了中國近現代計量與國際接軌及從古代計量中破殼而出的艱難,並打破傳統計量史著作見物不見人的寫作模式,設立計量人物專篇,把古代計量學家的貢獻條分縷析地做了梳理。本書從計量史的視角看中國傳統社會,對古代中國歷史發展重要事件內在機制多有新的解說,為中國史學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作者通過自己的研究提出,從戰國時期到明末,中國計量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這一觀點在計量史領域是首次提出,為科學史領域的「李約瑟難題」的存在提供了有力佐證。本書在計量史研究領域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是目前計量史領域至為專業和權威的書籍。該項目是首部打通古代與近現代界限,系統全面研究中國計量歷史發展的最權威的學術專著,作者在丘光明等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將計量史內涵由傳統的度量衡史拓展到包括時間計量、天文觀測和地理測繪等領域,建立了更為名副其實的計量史框架,填補了中華民族在該學科研究領域的空白,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理論創新項目,對促進中國計量史(精)學發展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計量史(精)」的代表性成果,體現了計量史領域對中國計量史(精)研究的最新進展。目錄
序 計量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