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均為代購,我們向大陸付款發訂後即無法取消,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下訂前請慎重考慮!下訂前請慎重考慮!謝謝。*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2*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讀懂情緒-傾聽身體的聲音
ISBN:9787302677635
出版社:清華大學
著編譯者:周頻
頁數:26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書號:171848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編輯推薦
情緒不僅是心理現象,更是生理現象。 情緒是身體內穩態的「晴雨表」,是對生理價值系統的「標價」,是身體對大腦喋喋不休的低語和連綿不絕的呢喃。 身體是情緒上演的「舞台」,沒有身體的感覺,就沒有動人心魄、柔腸百結、撕心裂肺、肝腸寸斷、心花怒放等真真切切的情感感受。 情緒疾病不僅是心理疾病,也是生理內穩態失衡的應激反應。 大腦不是身體的「主人」,而是為身體當差的「僕人」,它為了維持身體內穩態殫精竭慮; 大腦不是「刺激-反應」的信息處理器,而是通過預測-糾錯,力圖「熵減」保持生命的活力。 漢語和英語的情緒認知結構大相徑庭。 說漢語者對身體的感覺更透明,對情緒的認知卻相對粗疏、混沌;說英語者對情緒的認知顆粒度精細,卻漠視身體的低語和吶喊。 讀懂了情緒,你才懂得如何真正地愛自己、珍愛身體,活出充滿活力而豐盈的人生。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上中下三篇,共十章。上篇是「情緒是身體的晴雨表」,中篇為「情緒是語言塑造的結果」,下篇是「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上篇包含二至五章的內容。第二章,我們將從現代具身認知科學和內感受神經科學的視角出發,闡述什麼是情緒,以及情緒與身體的關係。第三章討論內感受神經科學的發展會對語義理論帶來哪些影響。第四章將比較英漢語對「恐懼」「憤怒」「悲傷」「喜悅/快樂」四種「核心情緒」或「原型情緒」(prototypical emotions)概念化的特點。在第五章,我將澄清一個被語言學界普遍誤解的一個觀點。即很多認知語言學理論的老粉都認為,用內臟器官和組織的感受(即內感受)描述情緒屬於概念隱喻現象,而我們提出這應當是轉喻現象。 中篇涵蓋第六到第九章的內容。在第六章,我們將基於情感神經科學的情緒建構論探討情緒與語言的關係。第七章將整合情緒與身體,還有語言的關係構建情緒概念化的多維理論模型。第八章將通過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闡釋產生英漢不同情緒認知結構的文化淵源。第九章探討跨語際的情感詞的翻譯問題。 下篇也就是最後一章,將介紹幾種與情緒健康有關的理論。科學家們的研究往往會聚焦于單一因素對情緒的影響,比如文化因素或神經因素等,但其實情緒是否健康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與文化、社會、語言、心理、神經,乃至腸道微生物等都有關係。因此,我希望您通過閱讀此書,認識到情緒是一種複雜、多維的存在。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控制或糾偏我們的負面情緒,需要多管齊下,全方位地努力。
作者簡介
周頻,復旦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后。現為上海海事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4-2015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腦與創造力研究中心(Brain and Creatity Institute)訪問學者,師從著名神經科學家Antonio Damasio院士和Lisa Aziz-Zadeh教授。一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認知神經語言學、具身語義學、情緒的概念化、語言科學研究方法論、科學哲學等。主持6項科研項目,其中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英漢原型情緒的概念化研究」和上海市哲社一般項目「英漢軀體化情感隱喻的認知機制比較研究——以恐懼情感為例」等。在CSSCI來源期刊上發表論文10餘篇,其中3篇分別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人大複印資料》轉摘。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1 1 邂逅內感受神經科學
1 2 「震碎三觀」
1 3 本書的研究方法、目標和結構
上篇 情緒是身體的「晴雨表」
第二章 究竟什麼是情緒?
2 1 眾說紛紜的情緒
2 2 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方法的反思
2 2 1 基於民間理論的定義
2 2 2 對「情緒」的科學定義
2 3 「核心情緒」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2 4 情緒是怎樣產生的?
2 4 1 情緒的生物演化論
2 4 2 情緒的社會建構論
2 4 3 情緒的具身論
2 4 4 情緒的認知評價論
2 4 5 情緒的語言建構論
結語
第三章 神經科學的發展與具身語義學的興起
3 1 語義理論的沿革
3 1 1 邏輯語義學(Logical Semantics)
3 1 2 情境語義學(Situational Semantics)
3 1 3 認知語義學(Lognitive Semantics)
3 2 基於神經科學的具身語義學(Embodied Semantics)
3 2 1 外感受具身語義學
3 2 2 基於內感受神經科學的具身語義學
結語
第四章 英漢情緒的具身概念化比較
4 1 區分情緒具身認知中的兩條神經通路
4 1 1 內感受系統—從身體到腦的傳入神經通路
4 1 2 自主神經系統—從大腦到身體的傳出神經信號
4 2 英漢語對四種「原型情緒」的具身概念化比較
4 2 1 英漢語對恐懼(fear/fearful)情緒的具身概念化比較
4 2 2 英漢語對憤怒(anger/angry)情緒的具身概念化比較
4 2 3 英漢語對悲傷(sad/sadness)情緒的具身概念化比較
4 2 4 英漢語對喜悅/快樂(happy/joy/joyful)情緒的具身概念化比較
4 2 5 總結
4 3 中國傳統醫學對漢語情緒具身認知的影響—以「恐懼」為例
4 4 中西方不同的身體觀產生不同的情緒具身認知
4 4 1 身體的文化性
4 4 2 西方肌肉的身體觀與中國經絡-穴位的身體觀
結語
第五章 情感的軀體化究竟是隱喻還是轉喻?
5 1 認知語言學的情緒觀有些過時了
5 2 內感受神經科學視域下情緒認知的具身性
5 3 「概念隱喻」的神經真實性—被忽視的情感因素
結語
中篇 情緒是語言塑造的結果
第六章 情緒與語言的關係
6 1 情緒詞只是給情緒貼的標籤嗎?
6 1 1 語言調節論—把情感塞進詞語中
6 1 2 語言標籤論—情緒詞是情緒的標籤
6 1 3 語言建構論—把詞語塞進感受中
6 2 情緒概念的結構是怎樣的?
6 2 1 傳統的情緒概念結構理論
6 2 2 英漢情緒概念化中的「身體透明度」與「認知顆粒度」
6 3 中西方的情感概念結構有何不同?
結語
第七章 構建跨語際的情緒概念化模型
7 1 五種主要的情緒概念化模型
7 1 1 於寧的身體、語言、文化的認知三角模型—忽視了內感受系統與腦的互動
7 1 2 舍里夫的分散式湧現模型—忽視了身體、腦和語言等因素
7 1 3 埃莫蒂諾-楊的情緒-身體-認知關係模型—忽視了語言對認知的塑造作用
7 1 4 韓世輝和馬燚娜的文化-行為-腦環路模型—忽視了語言和身體因素
7 1 5 巴雷特和林德奎斯特等的情緒建構論模型
7 2 建構更科學的情緒多維概念化模型
第八章 中西情緒認知差異的文化探源
8 1 中西情緒認知差異的人類學解釋
8 2 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觀對英漢情緒概念化的影響
8 2 1 中國傳統的「元氣論」世界觀造就混沌、籠統、綜合的情感概念系統
8 2 2 西方傳統的「原子論」世界觀與離散的情緒概念
8 3 中西不同的認識論/天人觀/物我觀造就不同的情緒概念系統
8 3 1 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整體論傳統、內傾的民族性格和情感的「軀體化」傾向
8 3 2 西方「天人對立」的還原論傳統、外傾的民族性格與情緒的抽象化傾向
8 3 3 儒家「性情」範式中的「情」與西方「知情意」範式中的「情」
第九章 怎樣翻譯具身的情緒詞?
9 1 潘震關於中國傳統情感詞英譯的研究
9 2 傳統翻譯觀背後的語義觀和知識論問題
9 2 1 歸化-異化的語義觀和知識觀
9 2 2 蒯因的整體主義的意義觀和行為主義的知識論
9 3 跨認知的翻譯範式—以具身情感詞的翻譯為例
9 4 對《紅樓夢》兩個英譯本中的軀體情感詞的英譯比較研究
9 4 1 研究問題
9 4 2 研究方法
9 4 3 研究結果
9 4 4 討論及結論
下篇 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第十章 掌控情緒,活出豐盈
10 1 關於情緒健康的幾個理論
10 2 情緒健康管理理論
10 2 1 基於頭腦的情緒健康管理理論
10 2 2 基於內感受神經科學的情緒健康管理理論
10 2 3 基於腸道-腦互動的情緒健康管理理論
10 2 4 基於心臟健康與情緒健康關係的情緒健康管理理論
10 2 5 基於社會建構論的情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