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37—1945年中國現存的、公眾可以看到的抗戰電影只有6部,本書是海內外第一部以個案研討方式逐一讀解這些珍貴影像文本的學術論文專輯,從電影史和文化史的角度,體系性地再次證明:抗戰電影是戰前1936年出現的國防電影的戰時延伸和表現形態;而國防電影是1932年出現的左翼電影的升級換代版本:抗戰電影最重要的特徵,足抗日救亡啟蒙、鼓舞軍心民心、倡導家國一體、宣揚民族解放與民族獨立之自由意志。 此前,本書作者曾依據現存的、公眾可以看到的1938年之前的60部左右的影片,將中國電影劃分為舊市民電影、左翼電影、新市民電影、國粹電影、國防電影等形態,並將逐一討論的個案研究結為論文專輯印行。此書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結集,其二十年來微觀電影史研究視角、本土理論的體系性建構及其非主流的觀點和立場表達,值得關注。作者簡介
袁慶豐,華東師範大學1993屆文學博士(師從錢先生谷融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教授(2002)、博士生導師(2009)。著有《黑乳罩:1949年後外國電影在中國大陸的文化傳播和世俗影響》(2015)、《新世紀中國電影讀片報告》(2014)、《黑旗袍:中國電影的文化邏輯與市場機制——2000年以來的文本實證》(未刪節版增補本,2020)、《黑夜到來之前的中國電影——1937年現存國產影片文本讀解》(2012)、《黑白膠片的文化時態——1922—1936年中國早期電影現存文本讀解》(2009)、《靈魂的震顫—文學創作心理的個案考慮》(2002)、《郁達夫:掙扎于沉淪的感傷》(1997)。目錄
導論 從左翼電影,國防電影、抗戰電影到「紅色經典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