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尚往來 徐昂 978751948401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光明日報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69
商品編號: 9787519484019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2*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禮尚往來
ISBN:9787519484019
出版社:光明日報
著編譯者:徐昂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1443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人情世故,是江湖的底色;禮尚往來,是關係的紐帶。在這本書中,我們將帶你走進一個充滿智慧與溫度的世界,探索人際交往中的微妙法則。
你是否曾為送禮而煩惱?是否曾在回禮時不知所措?《禮尚往來》為你揭開人情世故的面紗,從古至今的經典案例,到現代社會的實用技巧,教你如何用恰到好處的禮儀,贏得人心,維繫關係。書中不僅有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解讀,更有對現代社交的獨到見解,讓你在職場、家庭、朋友間遊刃有餘。
禮,不僅是物質的饋贈,更是心意的表達;往來,不僅是形式的回應,更是情感的流動。本書通過生動的故事和實用的建議,幫助你理解禮尚往來的深層意義,讓你在人際交往中既不失分寸,又不失溫度。
無論是初次見面的寒暄,還是多年老友的默契,禮尚往來都是維繫關係的橋樑。這本書將為你提供一把鑰匙,打開人情世故的大門,讓你在複雜的社會中,找到屬_xFFFF_自己的處世之道。
《禮尚往來》,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人情練達的指南。願你在這本書的陪伴下,學會用心經營每一段關係,讓生活因禮尚往來而更加美好。

內容簡介
知禮守禮,待人以禮,以禮回禮,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是社交禮儀中的核心規範,也是人際交往時的重要禮儀。本事汲取《論語》《資治通鑒》等中國經典作品中關於人際交往的精華,系統闡述了禮尚往來的價值、策略和方法,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理解和領會禮尚往來的要旨,從而掌握交往的玄機,在社交活動中更加遊刃有餘。
不故作高深,不高談闊論,以真實案例解析的方式,從一個個歷史典故中為你闡述如何在個人生活和工作中靈活運用這一交往技巧促成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從而創造一種互相協作、互惠互利的關係,進而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使自己獲得生活的幸福和事業的成功。

作者簡介
徐昂,原名卜涵秋,從小熱愛讀書,喜歡研究人,本科學習期間堅持自修心理學相關學科,並于英國留學期間旁聽完成了心理學專業。醉心閱讀與寫作,筆耕不輟。曾出版多部社交心理方面的作品。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有”禮”走遍天下——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一、促進交往 003
二、維護關係 009
三、提升心智 015
四、培養品格 021
五、惠人惠己 026
第二章 措辭講”禮”——善人者,人亦善之
六、謹言 035
七、謙和 041
八、清晰 047
九、沉穩 052
十、坦率 058
十一、言談有尺 064
十二、得體 070
第三章 行為重”禮”——不逾節 則上位
十三、守規矩 079
十四、分上下 084
十五、不自進 089
十六、不蔽惡 095
十七、看場合 100
第四章 態度顯”禮”——推己及人,熟不逾矩
十八、尊重他人 107
十九、行為守界 112
二十、言語得體 118
二十一、待人寬和 123
二十二、適度關愛 128
二十三、共頻共情 133
二十四、自愛不自貴 139
二十五、謙遜低調 144
第五章 來往重”禮”——來而不往,非禮也
二十六、送之以”利” 153
二十七、報之以德 158
二十八、還以尊重 163
二十九、施以援手 168
三十、剛柔並濟 173
三十一、大智若愚 177
第六章 酌情送”禮”——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三十二、以情動人 185
三十三、熟不拘禮 191
三十四、酌情退讓 197
三十五、重行輕言 202
三十六、一視同仁 207
三十七、讓美歸功 211
三十八、美人之美 215
三十九、禮輕情重 220
四十、情禮兼容 225

媒體評論
攻心高手,傳經佈道
領略四十多位不世奇才諸葛亮、曹操、司馬懿、王陽明、胡雪岩等上兵伐謀,攻心為上的說服智慧。
引經據典,出處正統
甄選兩千年來通史、兵書、哲經、典籍中的經典事例:有趣、有料、有看點,不偏信野史,不憑空捏造。
古文今譯,典故趣讀
精心翻譯古籍原文,既不破壞意境,又通俗易懂。用心搭配典故事例,並深度解析,一讀就上癮。
一書多用,觸類旁通
兼具”老人言”“修身金句”“醒世警句”的作用。隨心翻閱,只記住一兩句,也可終生受用。
大字護眼,古樸厚重
本書採用16開大開本,大字號印刷,閱讀時不累眼。封面古樸典雅,30多篇文章 篇篇精彩,看個過癮。

在線試讀
(一)促進交往
【原典】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簡譯】
禮注重有來有往。給他人好處而他人不來回報,這是失禮;得到他人的好處而不回報他人,也不是懂禮的行為。
【評議】
這句話出自《禮記 曲禮上》,強調了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與人之間保持”施與報”平衡的重要性,道出了人際交往的重要原則,也說明了禮在促進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所謂禮,最早指的是古代的祭神、祭天的禮儀,後來引申為表達敬意的通稱,還引申為表達敬意的物品,即禮物。如今它已經逐漸演變為一種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禮記》之所以提出”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就是因為無論是在言行上對他人彬彬有禮,還是用禮物表達禮節,就本質而言,都體現了雙方的敬意。就他人而言,表現禮,說明對方懂禮,是知禮守禮之人,是知恩圖報之人;對自己而言,表現禮是一種無言的感情述說——我重視你,表達對對方的尊重,說明自己眼中有對方,心裡裝著對方。
在中國古代,有許多這樣的事例,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韓信的”一飯之恩”故事。
韓信是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在他年輕時,因家境貧寒,常常沒有飯吃。有一次,他在淮水邊釣了一些魚,希望能換到一些食物。但是因為釣到的魚太少,根本換不到食物。這時,一位洗衣的婦人看到他餓得可憐,便每天將自己的飯分給他吃,持續了幾十天。韓信非常感激,對這位婦人說:”我將來一定會好好報答你。”婦人卻生氣地說:”我是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不圖什麼報答。”
後來,韓信在楚漢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楚王。但他始終沒有忘記那位洗衣婦人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她,最終找到了她,並以千金相贈。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際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其中尊重需求放在了僅次於自我實現的需求前面,足見尊重需求之於人的重要性。這一需求的滿足主要是來自他人。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如何用不可缺少的禮表現對對方的尊重,滿足對方這一需求呢?知禮守禮的言行舉止就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比如獲得對方的幫助後及時予以回應,一句簡單的”謝謝”,一份精心挑選的小禮物,都能無聲地告訴對方你的感謝和感動,同樣也滿足了對方的尊重需求。如此一來,對方借助于你的小小的舉動,感受到自己的付出被你認可,進而在內心肯定你,認為你值得交往,由此就可能開啟你們雙方的人際交往互動。
所以,禮尚往來是尊重,是感動,更是情感的傳達和互動的開始。持續的禮尚往來,能成為與他人情感交流的紐帶,可以促進和睦友好的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發展。
【事例】
一隻烤乳豬促成的交往
春秋時期魯國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生重禮,本人更是禮的身體力行者,時刻要求自己在一言一行上都合乎禮。為了傳播禮的理念,他曾周遊十二國,親自向人們講說自己的思想主張,因此孔子在當時極具影響力,被人們看作禮的化身,是眾人崇拜的對象,幾乎每到一處,拜訪者都絡繹不絕。
一天,已經名滿魯國、被達官顯貴的拜訪弄得不勝其煩的孔子,聽聞弟子說陽虎來訪,瞬間喚起了他不愉快的回憶。於是他趕緊讓人傳話說他不在。
陽虎是什麼人呢?他和孔子之間有著怎樣的過節 呢?原來,陽虎和孔子是舊相識。二人雖然同為沒落貴族的後人,但是志向不同。孔子想成為一代大家,因此甘於窮苦的生活,一心向學;陽虎則想重振家業,爬上權力的高峰,於是委身權貴季孫氏,做了季孫氏的家臣。
有一天,季孫氏宴請魯國士一級的人物(也就是底層貴族),孔子聽說了,特別高興,因為在宴會上能吃到烤乳豬——這是孔子的最愛。現在機會來了,必須得抓住。就在孔子興高采烈地前去赴宴,想著終於可以吃上一次烤乳豬時,陽虎這只”攔路虎”出現了。在季孫氏家的門前,當著來來往往的賓客的面,陽虎不但將孔子攔住,還說”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意思是說,季孫氏擺宴招待的是士人,不是招待你這樣的小孩子的。陽虎的話讓孔子無言以對,一方面,他
當時才17 歲,是名副其實的”小子”;另一方面,”小子”這個詞在當時可不是什麼好稱呼,代表著對人的蔑視,包含著”嘴巴無毛,辦事不牢”的意思。17 歲的孔子滿懷羞憤,無奈地回了家。實際上,陽虎攔住孔子,並非心存惡念,而是因為孔子當時正處於母喪期間,腰間系著代表守孝的”腰絰”,不宜參加宴會。然而,少年孔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從此將陽虎記在了心間。
風水輪流轉,多年後孔子成了名聞天下的大家,就連魯國的君主魯定公都因其有大才而經常請他到宮中講學。此時已經人到中年的陽虎也擁有了巨大的權力,把持著魯國朝政,渴望與晉國結盟,共同對抗齊國。孔子這一在多國都極具影響力的人物,自然成了他想要爭取的同盟。
吃了閉門羹的陽虎想起過往,想到了當年孔子的”蹭飯”之舉。於是,他就將一隻烤得油光鋥亮、香氣撲鼻的烤乳豬送到了孔子府上。這只誘人的烤乳豬,迫使一向信守”來而不往非禮也”信條的孔子不得不親自上門致謝。但是,為了避免和陽虎碰面,孔子專門選了陽虎不在家的那天去。可沒想到,陽虎早在半路上迎著他呢。二人見面,陽虎二話沒說就問孔子:”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一個人如果有德才而不為國效力,這是仁的行為嗎?一個喜歡做事的人卻任憑機會白白失去,這是聰明之舉嗎?)孔子說:”不可。”接著陽虎又說:”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時間飛逝,歲月不會等人。)孔子說:”諾,吾將仕矣。”(好,我將出仕為官。)此後,孔子心甘情願地入朝,和陽虎做起了同事。
【評析】
上面的故事出自《史記 孔子世家》和《論語 陽貨篇》。故事中,陽虎借一隻烤乳豬,成功地敲開了孔子的心門,促成了二人的來往,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為魯國朝堂招攬了一名大儒、名士,為自己爭取到了一名振興魯國、提升魯國在各諸侯國間的影響力的同盟。
閱讀故事可知,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孔子和陽虎之間是有過節 的。試想,一個成長中的少年,被人當眾拒絕,且被稱呼為”小子”,該多麼尷尬?更不用說到嘴的烤肉不翼而飛,這生生就是虎口奪食之仇呀。這種傷自尊和傷胃口的舊怨,決定了孔子不願意和陽虎來往。二人之間似乎真的沒了來往的可能性。
然而,陽虎是什麼人?朝中極具影響力的重臣。這樣的人既然可以影響朝堂,又怎麼可能被一道門攔住呢?接下來,他巧妙地借助於禮尚往來這一人際交往的技巧,讓孔子自動上門拜訪。而這裡的”禮”是實實在在的禮物—— 一隻烤乳豬,這禮物選得讓人無法拒絕。結果就是讓講究禮、重視禮的孔子不得不本著禮尚往來的原則,主動上門拜訪,讓陽虎達成所願。
從陽虎和孔子的故事來看,禮尚往來用於人際交往,不僅可以表達感謝之情,還可以消除舊怨,促成良好的人際溝通。
(二)維護關係
【原典】
禮之用,和為貴。
【簡譯】
在運用禮的時候,要講究和,以和為貴。
【評議】
這句話出自《論語 學而篇》,是孔子的弟子有子的話,強調恰到好處的禮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即維護人際關係,促成和諧的人際氛圍。
“和為貴”是儒家傳統思想中關於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的核心觀念。在儒家看來,遵禮而行,可以讓人們彼此之間保持適當的界限,不至於冒犯和干擾他人。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人與人之間,無論是生活還是共事,倘若能彼此以禮相待,禮尚往來,互相尊重,那麼關係就會和諧得多。在這種和諧的環境中,每個人的心情都會舒暢許多,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都會變得輕鬆得多。
清朝雍正年間,蘇州的一個老婦人在一個偏僻的小巷子裡開了一家小麵館,因為規模小,加上地理位置不好,知道的人並不多,生意很冷清。一天,一個抱著孩子的婦人走進麵館,要了一碗陽春麵,結果還沒來得及吃就被調皮的孩子打翻了。客人連忙拿出錢要賠打碎的碗。而老婦人在確定孩子沒被燙到後,拒絕了賠償,反而為這母子二人又送上了一碗面。婦人感動萬分,千恩萬謝地離開後,到處宣揚這位麵館主人的善良。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家麵館,來吃面的人也就越來越多,麵館的生意也就越來越好了。
在這個故事中,麵館主人的一個善意之舉,換來的不只是婦人的感謝,還有婦人的免費宣傳,這無意中拉動了麵館的生意。反之,如果老婦人追究客人的過錯,收了一個碗的錢,結果又會怎樣呢?這正好證明了禮尚往來之於維護關係的重要作用。
可見,古今中外,大至家族、團體,小至個人,倘若都能學習和掌握相應的禮節,並依禮節 做人做事,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會多了友好,少了衝突。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同樣守禮,結果卻不同呢?其中的原因就在於,雖然都遵守了禮,但是有的人沒能做到”禮尚往來”。
禮,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需要在關係中體現出來。在遵行禮的過程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