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介紹了在護理學習、教育和實踐中職業自豪感的重要性,並探討了培養職業自豪感的機制和策略。本書從身份認同、個人特質、激情、勇氣、自尊、意義感、知識和教育等多個方面分析職業自豪感,同時提供具體的角色模型和實施建議。此外,本書還介紹了在護理職業中進行遊說工作的基本原則,指導護理人員如何成功地展示自己,並樹立自信心。總之,本書鼓勵並指導護理人員如何培養職業自豪感,以及如何在這個最具同理心的職業中找回或激發樂趣。作者簡介
格爾曼·奎恩海姆,我出生於1964年。作為六個孩子中的老大,我本該接管父親的傢具店,但我並不想經商。我的母親是一名兒科護士,受她的啟發,14歲的我在一家醫院進行了第一次實習。我覺得,在醫院的「周日實習」既充滿樂趣又富有教育意義,這也更加堅定了我要成為一名護理人員的想法。由於當時年齡尚小無法參加培訓,中學畢業后,我才在一家養老院完成了為期13個月的護理實習。後來,我的三個姐妹也完成了護理和老年護理方面的培訓。養老院的居民和護理團隊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後,我開始認真考慮是否要成為一名老年護理人員。由於我在護理學校獲得了一個名額,所以自1982年起,我便在那裡學習。我確信,自己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後來,我和護理學校的同學們在蒙塔鮑爾醫院埃森培訓中心接受了培訓,跟著實習導師學習。畢業后,我在感染科和兒科病房擔任幾年護士后,還參加了埃森的職業培訓研討會。 由於對當時的職場情;兄感到不滿,我在職業進修之前也考慮過從事其他職業。但克里斯特爾 比恩斯坦改變了我的看法,她使我意識到護理行業正在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同時有很多亟待研究的問題——沒錯,我想留在護理行業。這次進修培訓使我頓悟,並賦予了我全新的職業動力和嶄新的職業前景。自1990年以來,我一直在德國護理協會(DBfK)和後來的德國護理聯合會(DPV)擔任講師。26歲的時候,我擔任病房管理基礎課程的老師,教導學生如何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以及相關的基本原則和技巧,這對我來說很有挑戰I生。1990年,我接任蒙塔鮑爾中心的實習指導員一職,我設計了新的指導理念,該理念在醫院得到了推廣。我還成立了導師小組(後來的實踐指導員工作組)和運動康復護理小組,其間我們團隊採取初步措施,在病房對長期卧床的患者實施了「基礎刺激療法」。工作期間,我在奧斯納布呂克天主教應用科學大學獲得了護理教育文憑,並繼續與我的學生一起每天照顧患者。我們還開發了新的護理模式,在學校和醫院測試了效果,參加了比賽並獲獎。後來我升任副校長,並從2004年起擔任校長。我在奧斯納布呂克的畢業論文於1997年首次出版,並且後續的每個版本都進行了擴充或修訂。在第三版中,安格莉卡·策格林為我寫了序言,這讓我感到十分自豪。目錄
第一部分 職業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