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共通之路與他山之石-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研究
ISBN:9787100238830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王鑫
頁數:30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書號:171270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內容簡介
「共通」問題是本書研究思考的核心。中華文明與「多彩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需要找到「共通」的內容、「共好」的訴求、「共在」的問題、「共融」的方向,在「彬彬有禮」「美美與共」中秉持和諧、包容與尊重的交流心態,探究更開放、多元和務實的傳播路徑。「對話」,是作者與國際學者、導演等的訪談輯錄,包括理論的考察和實踐的追問,試圖在對話中找到中華文化傳播的發力點和落腳點。 本書從傳播學的視角,藉助哲學、文學、美學和藝術等多學科視野,在開放的中西文化對話與古今理論貫通的脈絡中。本書捕捉人類文明互鑒和共通的可愛之處,也看到跨文化傳播中人類的共通性、普惠性、有「情」化和世界「觀」,為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研究提供支持。
作者簡介
王鑫,文學博士,同濟大學長聘教授,藝術與傳媒學院傳播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媒介批評》副主編,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媒介文化專委會理事、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網絡視聽專委會理事,遼寧省美學學會理事等。王鑫教授從哲學、美學、藝術、文化研究視野進入傳播學的治學理路,對當代媒介化現實進行學術探索和理論闡釋,特別是在國際傳播和跨文化傳播研究領域,顯現出跨學科研究的新穎性、獨特性。目前主要從事媒介文化、跨文化傳播、傳播思想史以及審美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多年來主講「美學」 「影視美學」 「藝術概論」 「敘事藝術」 「中外傳播史」以及「大學美育」等課程。王鑫教授以學術為志業,願意在詩神駐腳的課堂,傳播對美的感動、對善的追尋和對真的嚮往。
目錄
上編 尋找共通: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理路、邏輯與取徑
緒論
第一章 跨文化傳播視域下中國傳統共通性理論的當代闡釋
一 孟子基於生理與人性的共通感理論:跨文化溝通的基礎與現實
二 劉勰文藝與社會接受的「知音說」: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問題與可能
三 葉變的「理、事、情」:橋接不同文化內容與敘事的關鍵
四 錢穆的「五維價值域」:跨文化傳播可溝通的理論基底與線索
結語
第二章 從共通走向共識:國際傳播跨學科基礎理論引入與研究進路
一 「共通感」:基於人類感官與理性共通建立的文明傳播的理論基礎
二 「理想言辭情境」:基於溝通和交流的有效性趨向共通與共識
三 「共享意義交集」:跨文化視域下語言表徵與意義建構
結語
第三章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審美進階與「感-情-理」結構
一 悅耳悅目:基於感官愉悅實現的「共感」
二 悅心悅意:「情動于中」形成的審美共情
三 悅志悅神:基於感性與智性交匯的「共理」
四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中的審美實踐與「感-情-理」結構
結語
第四章 器物為媒、「物-情」接合與關係「再造」
一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物質性」與器物為「媒」
二 從物感到情感:對外傳播中的「人-物」接合和連通
三 「關係」再造:文化殊異之間的觀念互納與交流的感性
四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符號、歷史和語境
結語
第五章 流動性、具身化與符號性: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研究議程與路徑拓展
一 流動與定居: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主體的空間轉換與在地性體驗
二 具身傳播與場景構建:對外傳播中的身體問題與感性實踐
三 個體與族群:對外傳播中的互動儀式與族裔象徵符號
結語
第六章 痛感與共識:創傷共通感的跨文化傳播理路與實踐
一 生態創傷、文化創傷與作為中介的生態創傷影像
二 「創傷-痛感-共識」:生態創傷影像跨文化傳播的內在理路
三 個體情動到命運相通:創傷共通感的情動聯結與道德實踐
四 創傷共通感的跨文化路徑與研究面向
語
第七章 「以食為媒」:情感體驗、集體記憶與跨文化傳播的物質向度
一 「味道的記憶」:飲食的集體經驗保存與文化流轉
二 食物作為媒介的時空合一:飲食中的文化感知
三 「品嘗民族志」:食物的跨文化傳播
結語
第八章 「萬物齊一」與「萬物有靈且美」:跨文化傳播的「自然-生命」審美互文與敘事理路
一 「萬物齊一」與「萬物有靈且美」的理論互文
二 「共鳴」與「齊一」:自然-生命敘事下的跨文化傳播連接的可能
三 「自然-生命」敘事倫理與跨文化連接
結語
第九章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跨文化敘事研究
一 「杜甫的旅行」:跨文化傳播中符號互動與意義的共享交集
二 「為何是杜甫」:詩人原型與跨文化轉譯實踐
三 結構與主體的張力:《杜甫》的影像表徵與跨文化敘事
四 跨文化對話的「理、事、情」:建構視角下的國際傳播與意義互通
結語
下編 他山之石:對話與建構
全球化與中國:概念、歷史與時代——對英國社會學家馬丁·阿爾布勞教授的訪談
一 理論與現實:全球化的概念、內涵與語境
二 全球化、反全球化與后疫情時代:全球化時代的社會變遷與共通
三 全球化與中國:國家角色與國家形象
全球化視域下「轉文化」的概念、實踐與生產——對常向群教授的訪談
一 「轉文化」概念的提出與內涵
二 「轉文化」的接合與實踐操作
三 轉文化產品的生產、輸出與傳播
孔子學院與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五重意象」——與德國紐倫堡-埃爾蘭根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李鍔的對談
一 項目與「花樹」:孔子學院海外中華文化傳播的本色和「氣質」
二 人力資源與「土壤」:孔子學院海外中華文化傳播的抓手和根基
三 「橋樑」:孔子學院海外中華文化傳播互通與平等的姿態
四 「煦風」:孔子學院海外中華文化傳播的「溫潤」之態
五 「河流」:孔子學院海外中華文化傳播的初衷和流向
向世界講述真誠、有趣、共通的故事——對LionTV導演、製片人比爾·洛克的訪談
一 尋找不同文化中「共通」和「共鳴」的故事
二 致力於向不同文化中的觀眾講述有趣的普通人的故事
三 紀錄片就是要真誠、真實地探索和發現
讓意義在觀眾的世界生根發芽——對書雲導演的訪談
一 「做事實性的陳述」
二 時間磨出的「人性」模樣
三 對故事中的人的尊重高於一切
四 在審視精品中追尋創作的軌跡
五 尋找與世界溝通的橋樑
交流、互動與反思:國際視角下的個人經驗與中國故事——對戴雨果教授的訪談
一 「興趣、愛好與工作」:與中國建立跨文化交流的機緣
二 去刻板化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建設
三 西方文化與意識形態下的中國題材紀錄片生產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