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諸凱,男,1954年生,工學博士。天津商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製冷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物傳熱和強化換熱等方面的研究。曾主持並完成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2項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榮獲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和2項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研究團隊曾被授予”天津市工人先鋒號”優秀集體稱號,個人曾獲得”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 “。
姜智浩,男,1969年6月生,中醫學博士,副研究員。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保康醫院副院長,主要從事中醫四診客觀化、中醫內科學等方面的研究。曾參研並完成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研究。
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生物傳熱學
第二節 中醫舌診機理
第三節 生物傳熱與其他生命科學
第二章 人舌溫度與中醫辨證特徵
第一節 舌體紅外熱像特徵
第二節 三組證候舌體紅外熱像延時比較
第三節 藥物干預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舌體傳熱的影響
第三章 血流變化對舌體傳熱的影響
第一節 正常豬舌的血流特徵
第二節 血流對舌體傳熱的影響
第三節 舌體紅外熱像分區比較
第四章 舌體內血管結構特徵
第一節 血管結構特徵
第二節 兩種證候的舌體血管特徵
第五章 生物組織熱物性測試
第一節 生物組織熱物性
第二節 生物組織熱物性測試新方法
第三節 組織光學特性參數的實驗研究
第四節 神經網絡模型的構建
第六章 舌體數學模型的物理表徵
第一節 舌體血管分佈數字模型的建立
第二節 採用階梯化方法構建的舌血管三維模型
第三節 階梯逐步模擬的理論分析
第七章 舌體一維傳熱模型的建立與解析解
第一節 舌體作為一維等截面直肋建模
第二節 舌體作為一維楔形肋建模
第三節 基於人舌數據對模型進行驗算
第四節 舌面濕度等因素對模擬計算的影響
第八章 舌體三維傳熱模型的建立與解析解
第一節 豬舌體三維溫度場的構建
第二節 人舌體三維溫度場的無損重構
第三節 不同中醫證候的人舌三維溫度場分析
第九章 器官低溫保存
第一節 器官移植
第二節 器官保存過程中的生物傳熱問題
第十章 腎器官冷灌注過程溫度場與應力場數值模擬
第一節 腎器官冷灌注過程的溫度變化
第二節 溫度場及應力場數值模擬
第十一章 冰溫技術應用於動物器官保存
第一節 器官的冰溫保存
第二節 豬腎器官自體移植
第十二章 動物皮膚熱力學研究
第一節 皮膚組織力學性能研究背景
第二節 小鼠皮膚組織熱力學參數測定
第三節 小鼠皮膚組織熱力學物性變化規律
第十三章 血液流動在溫度場重構中的研究
第一節 含有大血管的三維溫度場重建方法
第二節 血流影響因素對生物體溫度場的影響
第三節 總結
附錄
前言/序言
生物傳熱學是對生命過程中的熱、質傳遞規律以及特徵進行定量研究的學科。它結合了生物學、臨床醫學與傳熱學的原理與方法,重點研究生命過程中與健康密切相關的生物物理學中的科學問題。近年來,生物傳熱學與其他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為探討生命科學領域內的重大科學問題作出了貢獻。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人與自然和諧、動態求衡的醫學思想,以及治病求本和辨證論治的鮮明特徵。在當前疾病譜變化導致醫學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的轉變),中醫藥學的優勢和特色更加突出。中醫藥學憑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原創的思維模式和系統的診療體系,有可能躋身於國際醫學前沿的重要領域。中醫藥現代化的路徑在於傳承與創新。中醫學在認知理論與診斷技術方面的重要特徵在於採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全面揭示和發展了中醫診療技術及其科學內涵,從而指導中醫的臨床實踐。早在1985年,我的團隊與作者所在的天津大學熱物理團隊就開始開拓舌紅外熱像檢測技術與臨床研究,初步揭示了人舌熱像特徵及其與相關疾病的關係。這些研究結果進一步印證了中醫關於舌面分區與臟腑相關性的理論。工程熱物理學科方法與技術的引入,促進了中醫理論研究從定性向定量的轉變。生物傳熱理論應用于中醫舌診機理的研究便是其中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鑒於生命科學的複雜性和中醫藥學的深邃內涵,進行學科交叉的研究絕非易事
然而,科學探索的突破口可能就蘊含在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和詮釋之中。
在過去30餘年中,作者及研究團隊持續採用熱物理的方法,探討舌體溫度分佈與中醫舌診機理的相關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研究了低溫技術在移植器官延時保存中的應用,以及生命材料質遷移特徵與力學行為耦合等臨床和生命科學問題。這本書從學科交叉的角度出發,彙集了作者及其研究團隊幾十年的科研經驗與成果。書中各章 節 內容詳實有據,敘述深入淺出。作者雖非醫學專業出身,卻是國內較早採用熱科學方法開展中醫舌象及機理研究的學者之一,其研究工作和成果已獲得業內同行的肯定與關注。
書中詳盡介紹了跨學科研究中的中醫舌診的理論方法、移植器官延時保存以及熱療中的生物傳熱基礎理論與技術。書中方法詳實,內容豐富,覆蓋領域廣泛,非常適合工程熱物理學、中醫醫學工程學以及生物醫學工程學專業的學生參考,尤其適合跨學科研究領域的研究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閱讀。同時,也可作為參考書籍,為涉及生物傳熱研究的相關人員提供借鑒。
有感於斯,是為序。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