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心靈與形式》是盧卡奇早期最重要的成名作,是西方文化哲學的經典學術名著之一。該著作主要由11篇隨筆組成。《心靈與形式》是20世紀文藝理論思想和美學理論的重要文獻,反映青年盧卡奇在走向馬克思主義之前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論。這部著作深受康德主義和黑格爾思想影響,也受到狄爾泰人生哲學的影響,不過盧卡奇的研究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嗣後,盧卡奇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繼續發展了這些思想,創立了自己完整的哲學、美學和文藝思想體系。
作者簡介
格奧爾格 盧卡奇( György Lukács,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學家、文學批評家和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者,20世紀西方最負盛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之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他的思想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哲學等多個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主要著作有《歷史與階級意識》《審美特性》《社會存在的存在論》等。
譯者簡介
王寬相,德語翻譯家、編輯。1964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
歷任中央廣播事業局、中國外文局《今日中國》雜誌社翻譯、編輯,直至退休。1989年獲得外文局翻譯作品一等獎;2011年榮獲資深翻譯家稱號。編著有《英漢電視電聲詞匯》(1980)、《英漢電視、錄像辭典》(1983)、《遊遍德國一本通》(2008)等;譯著有《世界電影史》第二卷(1981)、《色度學與彩色電視》(1985)、《耶穌在印度》(1987)等。
目錄
關於隨筆的形式與本質
——致萊奧 波佩爾的一封信1
柏拉圖主義、詩歌與形式
——論魯道夫 卡斯納32
形式面對生活的破碎
——論索倫 克爾凱郭爾與雷吉娜 奧爾森48
論浪漫主義的人生哲學
——兼論諾瓦利斯72
市民生活方式與為藝術而藝術
——論特奧多爾 施托姆94
新的孤獨及其抒情詩
——論斯特凡 格奧爾格134
渴望與形式
——論查爾斯路易斯 菲利普155
瞬間與諸形式
——論裡夏德 貝爾霍夫曼181
豐富內涵、混亂與形式
——一段關於勞倫斯 斯特恩的對話208
悲劇的形而上學
——論保羅 恩斯特256
論精神上的貧乏
——一段對話與一封書信295
威廉 狄爾泰317
利奧波德 齊格勒320
猶太神秘主義324
學校裡的藝術教育327
對兩本書的評論332
【附錄】
格奧爾格 盧卡奇的著作:《心靈與形式》335
前 言
譯者說明
《心靈與形式》是盧卡奇早期最重要的成名作,是西方文化哲學的經典學術名著之一。該著作主要由11篇隨筆組成。《心靈與形式》是20世紀文藝理論思想和美學理論的重要文獻,反映青年盧卡奇在走向馬克思主義之前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論。因此,這部著作深受康德主義和黑格爾思想影響,也受到狄爾泰人生哲學的影響,不過他的研究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嗣後,他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繼續發展了這些思想,創立了自己完整的哲學、美學和文藝思想體系。
盧卡奇年輕時積極進取,獲得了廣博的知識面,先後取得了經濟與政治科學博士以及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期間,他熱心參與社會活動與劇團活動,成為社會主義知識圈的一員。那個時期,他的思想深受現實主義與反實證主義的薰陶。之後,在德國生活的很長時間裡,他又受到新康德主義的影響。他在出版《心靈與形式》一書的時候還不足25歲,卻能鼓起勇氣用哲學的眼光來審視歐洲文學巨匠的作品。
19世紀末,自由資本主義在英、法、美、德等主要先進國家逐步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到20世紀初,其社會問題和內部矛盾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爭鬥都達到十分嚴重尖銳的程度。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邪惡、否定人性的異化現象和全面危機更加明顯地顯露出來。面對這種現實,盧卡奇逐漸形成了從1910年起一段較長時期思想和創作的顯著特點。這是盧卡奇思想發展的第一個時期,是以戲劇問題為主的客觀性時期。
盧卡奇思想發展的第二個時期是一個接受更多思想影響、漸趨複雜、以隨筆為中心的主觀性時期。在這一段時期(大約從1908年至1911年)裡,盧卡奇大部分時間在德國生活。他主要研究了德國古典哲學大師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的著作,又研究了在現代德國哲學中享有盛名的新康德主義海得爾貝格(或稱西南德,或巴登)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文德爾班、李凱爾特、拉斯克的哲學以及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論,並接受了他們的某些觀點。
對此,盧卡奇曾說過:”新康德主義關於意識內在性的學說非常適合我當時的階級地位和世界觀。我甚至沒有對它進行任何批判的檢驗,就毫無抵抗地把它接受下來,作為提出每一個認識論問題的出發點。雖然我總是對極端主觀的唯心主義懷有疑慮(既懷疑新康德主義的馬堡學派,也懷疑馬赫主義),因為我不能理解,怎麼能把現實的問題簡單地當作內在的意識範疇,然而,這沒有導致唯物主義的結論,而是反而使我接近那些想以非理性主義和相對主義方式,甚至是以神秘主義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哲學派別(文德爾班、李凱爾特、席美爾、狄爾泰)。”
盧卡奇的表述說明,新康德主義的某些觀點對他產生了重大影響。他認為,他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與印象主義相反,以追求一種具體思想和理念的名義,創造一種充滿歌德觀念的哲學,即”無情的知性就是理性”。在匈牙利的抒情詩中,奧第的經歷為這種無情提供了一個絕好的例證。當時,許多思想家把尋求精神上的絕對之物作為人類生活的唯一意義。在此背景之下,盧卡奇結識了奧地利散文家和文化哲學家R 卡斯納(1873—1959)。卡斯納推崇掃羅的描述,促使盧卡奇閱讀神秘主義者(蘇索、伯梅、M 埃克哈特、普洛提諾)的著作。受到卡斯納的激勵,盧卡奇還發現了克爾凱郭爾,並對他產生了濃厚興趣。
1908年5月,盧卡奇攜同好友到意大利的佛羅倫薩遊歷。14—17世紀時,佛羅倫薩曾被稱作歐洲的”文藝復興搖籃”。這裡產生過文藝復興的”三顆巨星”——新時代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但丁、詩聖彼特拉克、人文主義偉大作家薄伽丘;文藝復興藝壇三傑——”曠世奇才”達 芬奇、”畫聖”拉斐爾和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以及”歐洲繪畫之父”喬托。這裡還有烏菲齊畫廊、比蒂宮、喬托鐘樓等。佛羅倫薩之行使盧卡奇熟悉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文化和藝術,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他深入研究藝術和美學的意願。這是他最偉大的經歷之一。
不過,從這一段時期他所感興趣的人物的思想觀點來看,盧卡奇開始更多地受到唯心主義的影響,從卡斯納那裡接受一種有道德色彩的柏拉圖主義。他的好友波佩爾1909年曾認為他是一位真正的柏拉圖主義者,說他追求穩定的道德原理,也在藝術中追求道德是如何成為可能的。匈牙利盧卡奇著名研究家赫爾曼 伊斯特萬也用”新柏拉圖式的隨筆”來說明盧卡奇這一時期的思想傾向。
1908—1910年間,盧卡奇寫了11篇隨筆,先後發表在《西方》雜誌上,1910年用隨筆集《心靈與形式》這一書名由布達佩斯弗蘭克林 塔蘇拉出版社出版,1911年11月底又由柏林埃貢 弗萊舍爾出版社出了德文版。這部著作寫於西方社會開始發生嚴重危機和動盪之時,反映出那個社會無法克服的尖銳、複雜的矛盾,預言著大的災難即將來臨。《心靈與形式》這部著作就是具體、深入地探討和論述這一問題的。
盧卡奇主要從新柏拉圖主義中,也從新康德派的觀點中吸取了不少東西,從而相信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個超感覺的存在,這個存在就是”Seele”(一般譯為”靈魂”,就盧卡奇使用這個詞的含義而言,譯為”心靈”似更準確些)。另一方面,如果說《現代戲劇發展史》是盧卡奇研究”形式”的開端,那麼,《心靈與形式》則是他進一步深入探討”形式”的集中體現。這一點從本書中一些隨筆的標題(《柏拉圖主義、詩歌與形式》《形式面對生活的破碎》《渴望與形式》《瞬間與諸形式》《豐富內涵、混亂與形式》)上即可看出。這兩方面的思想就構成了《心靈與形式》這本隨筆集的書名。
此前,盧卡奇的這部著作中雖然已有少部分隨筆篇流傳,名為《心靈與形式》,但內容頗為欠缺。這次,借盧卡奇著作集出版之機,我們特地從德文原版全文翻譯了這部名著Seele und Formen,力求信、達、雅地展現本書的原貌。在這部隨筆集中,盧卡奇採用各種各樣的”形式”描寫了同一時代的心靈,尤其是苦心孤詣地論述了”真正的生活”和”現實的生活”、藝術與生活、形式與生活等在對比時所表現出來的分裂關係。這部成名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20世紀富有批判意識的隨筆,同時又是盧卡奇一生尤其是早期最美好的著作之一。盧卡奇所說的形式,首先是指藝術。
盧卡奇指出:”藝術應該是:借助於形式的暗示。”他認為”隨筆是一種藝術形式”;”隨筆總是論及一些已成形的東西”;”隨筆追求的是真相”。總之,”隨筆是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對特有的完整之生活進行徹底的特殊塑造”。”詩人的形式是詩句、是歌。”同時他又認為,形式”變成了一種世界觀,一種立場,一種面對這一生活的態度;一種自行改變並重新塑造它的可能性”。”形式是批評家作品中的現實形式”,”形式是對生活的最高評判者”。形式是內容的”美學形態”,它通過作品的敘事時間、人物形象、事件及其場景之間的相互關係表現出來。而藝術的辯證反映則導致了藝術品”正確的形式”。
在盧卡奇看來,文學作品即應被理解為一種給自己的生活感情或”心靈”以一種形式的嘗試。因而,力求用一種形式來把握自己的心靈,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但是,形式同時又是對尋求表達的內容的一種放棄,一種限定。這好像在對通過形式來抑制心靈的追求中,也就是在藝術創作本身中,顯示出人的精神在原則上不可能在”內部”和”外部”之間,即主觀性及其表現之間建立一種真正的綜合。
盧卡奇之所以在當時社會、思想、文化發生嚴重危機的情況下關注研究諸種形式,是因為它們使人有可能通過逃避、通過退回到藝術中去,通過悲劇性的放棄來拒絕現實。他看到,對本質和意義的尋求揭示出生活的一種難以克服的悲劇,即個人的命運對某些難以認識和難以理解的權力的依賴性,這些權力的力量爆發出無法解決的衝突。世界的統一正在通過某些形式而促成;然而,在精神生活本身貧乏和混亂的地方,形式的完美性不會賦予它以價值。據盧卡奇之見,同時代的藝術文化,或者致力於尋求”抽象的”形式,或者試圖完全放棄任何形式。它們都不是形式的危機,而是在藝術中表達出來的”生活”的弱點,即它的非真實性。
盧卡奇進一步指出,藝術作品同隨筆一樣,面對生活,憑藉形式賦予它以條理,同時也表達出對生活的態度。人的心靈通過形式(最高的形式是悲劇)同現實發生關係。盧卡奇尤其關注真實生活,並被這一問題所支配。在他看來,文學形式是某些心理內容的表達,隨筆作家、評論家最重要的任務就在於,把任何形式重新同與它相適應的心理內容聯繫起來,反過來又把任何心理內容與僅能夠充分表達它的形式聯繫起來。盧卡奇也注意到生活與藝術的區別。在他看來,生活與藝術之間的一個核心區別在於:生活是混亂的,而藝術則具有形式。
值得重視的是,盧卡奇尤其在《論浪漫主義的人生哲學》一文中較早完整地表達了浪漫派人生哲學的基本思想。他指出:浪漫主義人生哲學的本質”是被動體驗能力佔據主導地位”。他又說:”浪漫主義的悲劇就在於,只有諾瓦利斯的生活才能變為文學創作;他的勝利是對整個浪漫主義學派的死刑判決。因為浪漫主義者想要用來征服生活的一切,只夠用於一場美好的死亡;他們的人生哲學只是一種死亡哲學,他們的生活藝術是一種死亡藝術。因為他們致力於擁抱世界,這使他們成為各自命運的奴隸,或許諾瓦利斯今天在我們看來之所以如此偉大與如此完整,那是因為他成了一個不可征服之君主的奴隸。”
他還指出:”歌頌死亡或許比歌頌生活更值得,也更偉大。”盧卡奇的傑出之處在於,他在前人揭示社會危難的基礎上前進了一步,使日常生活同大寫的”生活”(真正的生活,本真的生活)對立起來,並對日常生活進行了尖銳批判。”無論在哪裡,無論在任何的生活表述中都面臨的問題是:人們可以並且必須怎樣生活呢?人們尋找著天才的倫理。(諾瓦利斯說:”天才就是人的天生狀態。”)除此之外還尋找著天才的宗教;因為單靠倫理只能是實現那個遙遠目標與最終和諧的手段。而且各種古老的宗教、中世紀,還有歌德的古希臘文化、天主教都只不過是這種新渴望的臨時象徵而已,這種渴望以其強烈的、追求統一的意志把每一種感覺都升騰為一種宗教:一切大事與小事,友誼與哲學,詩歌與生活。”
他還指出:”他們以不可思議的魯莽天真沖向這一領域,這種衝動只會出現在那些意識處於病態的人身上,也只會出現在他們的一生中的某件事上,而且再次出現在此的時間也只有不多的瞬間。那是在熾熱的火山上跳舞,是一個難以置信的、光芒四射的夢靨;許多年後,對此情景的回憶仍然留存在一個觀察者的心靈中,作為一種令人迷惑的悖論。因為儘管他們夢想並四散所有的財富,‘不過,整件事情裡還是有一些不對頭的地方’。一座通天精神塔被豎立起來,其全部底層結構除了空氣以外別無他物;它的倒塌是必然的,可是當它坍塌的時候,它的建造者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