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人工智能犯罪刑事歸責研究 楊豐一 978751979692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法律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432
商品編號: 978751979692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2*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涉人工智能犯罪刑事歸責研究
ISBN:9787519796921
出版社:法律
著編譯者:楊豐一
頁數:28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0433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人工智能刑事風險的衍繹因循著由事實到規範再到價值的邏輯脈絡。在事實層面,人工智能蘊含的技術特徵與傳統犯罪相結合,促成涉人工智能犯罪的嬗變,嚴重威脅個人、社會乃至國家的法益。在規範層面,涉人工智能犯罪發生后必然需要刑法規範予以規制,然而傳統規範在應對涉人工智能犯罪時會出現歸責間隙,導致刑事責任認定困難。在價值層面,人工智能刑事風險伴隨風險對策深入至刑法體系,不同的風險應對方法在試圖彌補歸責間隙的同時,也導致了傳統責任要素變遷與刑法體系功能紊亂,風險趨向的刑法價值觀由此萌生並值得警惕。本書以人工智能在規範層面誘發的歸責風險為切入點,旨在通過探尋刑法應對涉人工智能犯罪歸責困境的應然立場與理論方法,彌合涉人工智能犯罪歸責間隙、規避刑法價值的體系性風險,並有效回應涉人工智能犯罪的治理需求。

作者簡介

楊豐一,1994年生,遼寧葫蘆島人,法學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現為東北大學文法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刑法學、數字法學、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研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法學雜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多篇,相關成果被《學術界》學術論點摘編。主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高端科技創新智庫青年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等省部級項目。

目錄

導論
一、選題背景
二、研究意義
三、研究基礎
四、基本內容
第一章 涉人工智能犯罪刑事責任歸屬研究的前提思考
第一節 規範層面:人工智能概念能否合理界定
一、關於人工智能概念界定的爭議
二、人工智能概念界定的分析與結論
第二節 事實層面:人工智能刑事風險是否存在
一、關於人工智能刑事風險屬性的爭議
二、人工智能刑事風險屬性的分析與結論
第三節 價值層面:智能研究是否符合社會需求
一、關於人工智能研究需求認識的爭議
二、人工智能研究社會需求的分析與結論
第四節 基本結論
第二章 涉人工智能犯罪的歸責困境:過失的歸責間隙
第一節 涉人工智能犯罪歸責困境的基本解讀
一、涉人工智能犯罪歸責困境的含義
二、涉人工智能犯罪刑事責任的辨析
第二節 涉人工智能犯罪歸責間隙的存在範疇
一、故意犯罪中歸責間隙的排除
二、過失犯罪中歸責間隙的呈現
第三節 涉人工智能犯罪歸責間隙的形成原因
一、人工智能技術導致預見不能,衝擊歸責基礎
二、人工智能技術造成因果錯綜,阻滯責任分配
三、人工智能技術缺失前置規範,難斷注意義務
四、人工智能技術突破縱向關係,扭轉歸責維度
五、人工智能技術脫逸經驗事實,虛化判斷根據
第四節 涉人工智能犯罪歸責間隙的衍生影響
一、導致刑事責任無法有效分配
二、引發人工智能刑事責任研究
第五節 基本結論
第三章 歸責困境的解決可能:路徑歸納與風險評析
第一節 涉人工智能犯罪歸責困境可能的解決路徑
一、解釋論進路:恪守傳統刑法理論
二、立法論進路:增設人工智能犯罪
三、對策論進路:構建智能刑法體系
第二節 涉人工智能犯罪歸責困境解決的風險評析
一、規範內風險:傳統責任要素的變遷
二、規範外風險:刑法體系功能的紊亂
第三節 基本結論
第四章 刑法回應涉人工智能犯罪歸責困境的立場遴定
第一節 排除人工智能的責任主體地位
一、事實層面:人工智能不能成為刑事責任主體
二、規範層面:人工智能不應成為刑事責任主體
三、價值層面:人工智能無須成為刑事責任主體
第二節 恪守刑法規避風險的理性姿態
一、對於技術發展:理性干預而非感性干涉
二、對於刑事風險:恪守謙抑而非畸重預防
三、對於應對選擇:理論調整而非體系重構
第三節 滿足應對歸責困境的現實需求
一、歸責困境的解決需要彌合歸責間隙
二、歸責困境的解決需要規避體系風險
第四節 基本結論
第五章 刑法應對涉人工智能犯罪歸責困境的方法抉擇
第一節 過失歸責構造的轉型:從意志歸責到規範歸責
一、意志歸責的發展脈絡與核心特徵
二、規範歸責的流派學說與基本要求
三、過失論由意志向規範的構造轉型
第二節 歸責的前提梳理:風險的刑法允許與否
一、允許風險的基礎解讀
二、允許風險的規範判斷
三、允許風險的理論評述
第三節 歸責的行為考察:創設不被允許的風險
一、風險管轄領域的劃分與管轄判斷
二、行為主體注意義務的規範化展開
三、行為創設不被允許之風險的判斷
四、風險創設理論評述
第四節 歸責的結果考察:實現不被允許的風險
一、風險實現於規範保護目的範圍的檢驗
二、風險創設與風險實現規範關聯的考察
三、風險升高理論對特殊情形的必要補充
四、風險實現理論評述
第五節 基本結論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