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與司法鑒定和科學證據相關的證據法問題進行層層分析。首先,闡釋司法鑒定和科學證據的基礎理論,探討一般證據的可采性與證據能力的關係、鑒定意見可采性與一般證據可采性的關係、鑒定意見可采性的普適性與特殊性規定的關係等鋪墊問題。其次,基於實證調研,重點關注科學證據質證程序、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專家參与庭審的角色定位與意見歸屬、司法鑒定意見審查認證規則及其配套制度的優化、醫療損害鑒定不信任的治理、檢察技術性證據專門審查等問題。再次,從比較法研究的視角,對美國科學證據可采性規則的制度嬗變與啟示、鑒真規則及其借鑒價值、法庭聘請專家制度、美國和加拿大法庭科學標準化實踐展開研究。最後,本書還探討了人工智能刑事證明應用的證據法邏輯。本書通過分析揭示司法鑒定和科學證據的相關實證狀況、存在的缺陷及證據學原理,對我國與司法鑒定和科學證據相關的專家制度、質證、審查認證、可采性標準體系的完善提出建言。作者簡介
陳邦達,廣東汕頭人,華東政法大學助理研究員、法學博士后。主要研究刑事訴訟法學,主講《刑事訴訟法》、《證據法學》課程。已在《法律科學》、《比較法研究》、《法學》、《中國刑事法雜誌》、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and Medicine等刊物發表論文20餘篇,曾受中華髮展基金會資助赴台灣中正大學訪學,主持教育部、司法部、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資助及特別資助等項目,榮獲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第八屆中國法學青年論壇優秀獎、上海市檢察機關自籌經費重點研究課題《行政執法活動檢察監督的前瞻思考》一等獎等。參与教育部重大項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zui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課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適用與規制」、海關總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藝術品進出境(區)法律法規研究」課題研究。目錄
第一章 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