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既關注具體歷史情境中風格、樣式、工藝、材質等因素間的整體關係,又探討主體在他們的共存和轉換過程中扮演的創造性角色,一起透過古代與當代、客觀與主觀,以及不同媒介與形態,來還原歷史的真相和藝術的真諦。本書從個案入手,以《后赤壁賦圖》(傳為宋喬仲常所作)與詩畫的關係以及沈從文的圖像轉向,展示中國文化的厚重以及兼容並包並自古以來影響全世界的文化和藝術。作者簡介
李軍,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跨文化藝術史家。曾任巴黎第一大學、法國國家遺產學院、哈佛大學藝術史系高訪學者,哈佛大學佛羅倫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客座教授。 出版專著《可視的藝術史:從教堂到博物館》《穿越理論與歷史:李軍自選集》《出生前的躊躇:卡夫卡新解》《希臘藝術與希臘精神》《家的寓言:當代文藝的身份與性別》,譯著《宗教藝術論》《拉斐爾的異象靈見》等。主編《跨文化美術史年鑒1:一個故事的兩種講法》《我們可以這樣解讀藝術嗎?》,以及「眼睛與心靈:藝術史新視野譯叢」等。策劃並擔任大型國際展覽「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義大利的跨文化交流」(2018,湖南省博物館)以及「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2018,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總策展人。目錄
I 訪談:藝術史的《變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