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動機」是西方作曲技術理論中的重要概念,相關作曲技巧在19世紀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器樂創作中得到高度發展。進入20世紀,「動機」作曲理論在現代音樂創作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書以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以及堅守古典主義創作傳統的浪漫派作曲家勃拉姆斯的器樂作品為對象,通過全面、深入的動機技法研究獲得以下新發現:調性器樂作品創作中,動機有其自身相對獨立的發展軌跡;不同的樂思發展階段,動機結合不同的「生長運動」和「特徵運動」形成一系列固定的「運動模式」。作者簡介
汪靜淵,1979年生於浙江省常山縣。中共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音樂學博士后。現為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音樂學系主任、音樂編導專業負責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全國研究生教育評估監測專家庫專家、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音樂產業促進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 出版著作與教材《中國傳統音樂的結構奧秘浙江民間器樂曲音樂形態研究》《基本樂理》;發表代表性學術論文《簡論「動機組合」的運動模式》《浙江民間器樂曲中「魚咬尾」與「連環扣」的音樂形態研究》《論西安鼓樂「起目」「要曲」中的起承轉合結構》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民間器樂曲曲式形態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基礎資源(民間器樂)元數據著錄項目」等。 曾獲北京市優秀本科生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獎、中國傳媒大學「教學名師獎」、中國傳媒大學首屆「三牛獎·拓荒牛獎」,參編的《中國音樂詞典》獲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目錄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