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從20世紀80年代中葉開始,動員120位作者,窮十年之功,編纂出版了由135篇論文組成的三部七卷、超過5600頁的皇皇巨著——《記憶之場》。 與以往強調考索遺迹的歷史研究不同,與法國「年鑒學派」倡導的「心性史」亦徑庭有別,這部巨著旨在從文化一社會史語境中回溯歷史,探討形塑法國國民意識的記憶之場。諾拉聲言:記憶研究不是要複原或建構歷史,也不是回憶過去的歷史;而是探究關於過去的現在記憶;記憶在消失;與過去發生勾連的感情只殘存於一些「場所」中。 《記憶之場》榮獲法蘭西學術院戈貝爾大獎,被選譯為英、德、西、俄、日、韓等多種文字出版,成為討論歷史與記憶問題的必讀之作。本卷收錄了《記憶之場》第一卷《共和國》中《皮埃爾·拉魯斯的「大詞典」》《拉維斯,民族教師》《》《第三區教育之友圖書館》《費迪南·比松的》《伏爾泰與盧梭百年紀念》《七月十四日》《維克多·雨果的葬禮》《法國大革命百年紀念》《1931年的殖民地博覽會》和代結語《從共和國到民族》等11篇文章。作者簡介
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1931-),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和學術編輯,著有《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現在、國民、記憶》《法國研究》等,主編三部七卷本《記憶之場》。1993年,《記憶之場》獲得法國最高國家學術獎,同年「記憶之場」(Les Lieux de Mémoire)詞條被收入《羅貝爾法語大詞典》。2001年,諾拉當選為僅有四十名定員的法蘭西學術院院士。目錄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