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驅動原理及應用 王儼剴 978703078887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科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82
商品編號: 978703078887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動力驅動原理及應用
ISBN:9787030788870
出版社:科學
著編譯者:王儼剴
頁數:13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70246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動力與能源學科方嚮應知應會知識點歸納總結的教科書。本書明確標註出力學相關知識點,是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自動控制等多學科知識點共性的提煉。期望讀者打破課程的桎梏,用辯證統一的眼光審視已掌握的知識點。 本書也是一本工科專業教育改革的論著。藉助學生熟悉的認知體系,以力學的視角審視人才的核心價值觀。將力學、教育學和心理學對比分析,得到成才的普遍理論。每章最後,都有具體的人才培養建議,包括流程、工具或是教師-學生的心聲,力求本書所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可操作性。 本書是課程思政的新嘗試,是力學視角下的「自驅動式學習」理論和應用的實踐與總結。用學生的思維觀,優化學生的科學觀,塑造學生的人生觀。本書作為課程配套思政讀本,供動力和能源領域的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學習和閱讀,同時對相關學科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提供借鑒和參考。

目錄

緒論
能源與動力的內涵和知識框架
新工科視域下的學習能力
第1章 從力學基本定理出發
1 1 三大定律體系及其在人才培養中的類比關係
1 1 1 質量的運動
1 1 2 液團的運動
1 1 3 分子的運動
1 2 力學研究方法論和建模步驟
1 2 1 建立「力學模型」
1 2 2 建立控制方程
1 2 3 求解方程組
1 2 4 對解進行分析解釋
1 3 經典工程問題建模
1 3 1 振蕩電路特性建模
1 3 2 單自由度振動系統動力學特性建模
1 3 3 機械類和電工類學生的通識理解
1 3 4 使用二階常微分方程求解兩種系統的通用推導
1 3 5 兩類工程問題共性思考
1 3 6 工程問題對成長的啟示
1 4 學生成長問題模型
第2章 學習的驅動力
2 1 由知識點組成的知識網絡構建了工業文明
2 2 學習是將知識揉碎了重構
2 2 1 發現規律
2 2 2 規律顯性化
2 2 3 提煉共性,揭示本質
2 2 4 重構效果評價
2 3 知識網絡是探索素質培養的框架
2 3 1 知識的表達
2 3 2 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2 3 3 知識網絡
2 4 知識網絡未知節點將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2 5 應用篇
2 5 1 學生說
2 5 2 教師說
第3章 學習的方向性
3 1 學習需要方向
3 2 主流價值觀指導學習的方向
3 3 能力越大,破壞力也可能越大
3 4 實施流程和工具
3 4 1 方向性的四象限評價法
3 4 2 數學分析工具
3 4 3 課程思政/思政課程的重要作用
第4章 學習的積累
4 1 多段式人生的新要求
4 2 一萬次原理
4 3 量變到質變,積累的是時間還是成效
4 4 有效學習
4 5 應用篇
第5章 學習的效果評價
5 1 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與競爭
5 2 團隊合作如何進行效果考核
5 2 1 量化考核模型
5 2 2 總體成績統計量
5 3 團隊合作效果影響因素分析
5 3 1 小組人數的影響
5 3 2 組員特徵的影響
5 4 用數字孿生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
5 4 1 育人需要目標導向
5 4 2 效果需要數據支撐
5 5 團隊合作項目實施方法與流程
5 5 1 團隊競爭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的指導方針
5 5 2 量化考核的公式
5 5 3 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
5 6 關於考核與評價,老師有話說
5 6 1 考核的目的是培養,而不是淘汰
5 6 2 虛實結合、數教結合和醫工結合的教改手段
5 6 3 以未來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卓越工程師
第6章 能力的迭代提升
6 1 為什麼我一直在努力,能力卻沒有及時提升
6 2 能力是積累的結果,不是突擊的成績
6 3 新技術的放大作用
6 4 教育實踐中的原則
6 4 1 在案例教學中,融入思政教學元素
6 4 2 在勞動中,提升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能力
6 4 3 基於人工智能的學習計劃制定、教學效果評價
6 4 4 藉助醫學監測工具,解決教學中評價的問題
6 4 5 以評促教,以考促學,嘗試從「知識型」向「素質型」人才培養過渡
6 5 應用篇
6 5 1 學生說
6 5 2 教師說
第7章 創新素質培養
7 1 創新模型
7 2 積累是創新的基礎
7 3 靈感是創新的萌芽
7 4 需求是檢驗創新的唯一標準
7 4 1 創新標準應該契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社會需求和行業需求
7 4 2 「從0到1」是奇思妙想,不是天馬行空
7 5 多學科交叉助力創新
7 6 應用篇
7 6 1 學生說
7 6 2 教師說
第8章 人生規劃與職業分析
8 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模型
8 2 模型的平衡因素分析
8 2 1 家庭背景因素的重要性
8 2 2 學校教育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8 2 3 社會影響因素不可缺少
8 3 人生奮鬥的規律
8 3 1 推論一
8 3 2 推論二
8 3 3 推論三
8 4 實施流程和工具
8 4 1 做好職業生涯定位
8 4 2 明確職業發展路線
8 4 3 制定短期工作計劃
8 4 4 尋求職業規劃幫助
8 4 5 完成職業生涯規劃
8 5 應用篇
8 5 1 學生說
8 5 2 教師說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每章節的成長模型、教改實施流程和工具
附錄二 涉及的知識點中英文對照
附錄三 自驅動型成長理論模型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