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應用型廣播影視教育體系中,「電視節目製作技術」屬於必修基礎課程。本書以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節目製作技術為基本線索結構全書,一方面保留了傳統電視節目製作的歷史過程和技術特點,以便學生能夠具備技術史思維;另一方面,並沒有停留在對傳統電視技術知識的講述上,而是以新媒體時代電視節目製作技術體係為重點進行講述,與時俱進。本書第一部分概括介紹了電視節目製作技術的發展階段和數字電視節目製作的技術指標體系;第二部分分別對電視節目製作的攝像技術、聲音技術、非線性編輯技術、演播室技術和後期製作技術等不同環節的技術知識進行了細緻的講解,圖文搭配,力求結構合理,內容條理清晰。本書的每個單元都配上了相關主題的電視節目製作技術應用案例,最終呈現出一個直觀、立體的電視節目製作技術知識體系。本書既適合廣播影視類專業的教學使用,也十分方便於學生自學。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學習,學生能夠在掌握電視節目製作技術知識的基礎上,實現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本書還將電視節目製作與時代發展、文藝創新相結合,選取具有顯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特質的電視作品作為項目案例,通過分解電視節目製作技術流程,展現技術與藝術創新有機融合的視聽成果,進一步闡釋精神產品的傳承與創新,表現電視製作技術手段的演變與升級,引導學生感受電視節目的新發展、新境界。 應用型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都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編寫組認真研究了當前廣播電視類應用型高等教育工學結合的發展現狀,也將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作為主要教學目標,鼓勵學生到電視節目製作現場進行觀摩和實操。為了避免紙上談兵的純理論講授,本書的項目實訓以每個學習單元的重點內容的形式呈現出來,並對現場實操提供理論鏈接,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入掌握技術知識。作者簡介
劉忠波,文學博士。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后: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曾擔任韓國延世大學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紀錄片理論與創作、影視藝術傳播。著有《紀錄片創作:理論、觀念與方法》,發表學術論文七十余篇,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特別資助及一等資助項目、天津市藝術科學項目等研究課題。研究成果曾獲得國家廣電總局「星光獎」電視文藝評論獎、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學會獎」等。 在創作領域。先後出版長篇小說《潤身》《灰魚》。拍攝《微光漫遊》《一席之地》《瘋狂愛國者》等多部紀錄片,紀錄片作品曾在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北京獨立影像展等入圍、獲獎。目錄
學習單元一 電視節目製作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