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杜克大學華裔學者 揭開語言未痊癒的創傷,重新定義后殖民研究的具身感知邊界 ◎學者好評推薦 一部簡短精悍卻權威的著作。 ——喬安妮?利奧(Joanne Leow),西蒙菲莎大學副教授 本書對后殖民研究中語音與語言的相關論爭做出了激動人心、充滿智慧的重要貢獻。 ——扎希德?R 喬杜里(Zahid R Chaudhary),普林斯頓大學副教授 周蕾提出了另一種有關身份與隔閡、記憶與遺忘、雙語和失語的探索性問題,並對法農、本雅明、德里達、阿切貝和恩古吉的語言進行富有洞見的討論。《不像說母語者》充滿挑釁,卻也不可或缺。 ——羅蘭?格林(Roland Greene),斯坦福大學教授 《不像說母語者》讀起來像一部偉大的小說。透過一幕幕令人眼花繚亂的歷史與當代場景,周蕾為後殖民和流散研究再次做出寶貴的貢獻。這次她面對的是儘管棘手卻至關重要的「言語」問題,即母語或口音的喪失導致的身體種族化。她審視了那些身處不平等語言和政治經濟之間的人所遭受的損失與影響。她的學術態度一如既往地無畏、誠實、審慎。 ——斯馬洛?坎布雷利(Smaro Kamboureli),多倫多大學教授內容簡介
《不像說母語者:作為後殖民體驗的言語》是華裔文化批評家周蕾基於種族、語言、身份認同的研究作品。出於自身對身份認同的敏感,周蕾觀察到語言帶來的不平等與失語,反思不同膚色和階級的語言與寫作,認為語言實際上成為一種生命政治的秩序。 從德里達對法語的自傳性反思入手,到與非洲小說家欽努阿·阿契貝同等的對語言先天論的煩惱,繼而「揭開語言尚未痊癒的傷疤」,作者潛入巴金、梁秉鈞、馬國明、本雅明、保羅·利科等人的文本,重新思索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與跨語言現象所帶來的失落感。本書不僅重新定義了后殖民研究中的地緣政治邊界,還展示了如何將歷史經驗與基於聲音和劇本的習慣、實踐、情感、想象聯繫起來。作者簡介
周雲龍,博士,現任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學術集刊《圓桌》主編,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華文學傳承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福建省高校傑出青年科研人才培養計劃」、「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著述有《越界的想象:跨文化戲劇研究》(2010)、《呈述中國:戲劇演繹與跨文化重訪》(2012)、《歐洲形成中的亞洲,VoL 1 1》(2013,翻譯)、《他鄉是一面負向的鏡子》(2014,與周寧合著)、「孤意在眉:1946和1947年的張愛玲》(2014)等。學術興趣涉及戲劇學與跨文化研究。目錄
《跨越叢書》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