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英)史蒂夫 帕克(Steve Parker)
倫敦動物學會的高級研究員。他主編200多本書,參與編寫100多本書,包括由DK出版的《人體圖譜》和《目擊者醫學》。史蒂夫的其他出版商包括英國廣播公司、博茨、史密森學會和世界野生動物聯合會。他曾入圍羅納-普朗克年度科學圖書和泰晤士報年度教育副刊圖書。
譯者簡介
李文生,男,1966年8月生於安徽。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主任。兼任中國解剖學會虛擬現實分會常務理事(2019-)、高等學校基礎醫學實驗中心標準化建設和管理聯盟副理事長(2018-)、上海市解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2019-)、上海市數字醫學學會委員(2020-)。主持國家級課題3項,上海市級課題3項,國家級一流課程1項,上海市一流課程2項。主編、副主編教材或專著各2部。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技術發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上海市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等榮譽。
精彩書評
譯者序
一本專著如果能夠達到專業性和科普性的完美融合,那將是讀者們的幸事。《DK人體大百科: 關於人體解剖結構、功能和疾病的圖解指南(原書第3 版)》就是這樣一本專著,它既是一本綜合性的醫學知識參考書,也是一本揭示人體結構奧秘及人類疾病發生發展、診斷和治療的醫學科普讀物。因此,自問世以來,本書就深受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讀者喜愛。
本書以人體各系統、器官、組織和細胞的解剖結構為基礎,融合了分子生物學、影像診斷學和數字醫學等最新科技內容,體現了醫學學科間相互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通過具有真實感的彩色三維圖,以及超微結構的彩色電鏡、醫學影像和內鏡等圖片,來介紹多種常見病和多發病,精美的插圖和簡潔的文字敘述相得益彰,體現了科學和人文藝術的完美結合。廣大醫學專業的讀者,通過閱讀本書會獲得一些最新的醫學知識,而非醫學專業的讀者也會瞭解到一些基本的醫學知識,從而認識自己、保護自己、預防疾病。
本書付梓之際,我要特別感謝我的恩師、著名解剖學家、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創始人左煥琛教授,她經常教育我們,作為高校教師,不僅要做好教學和科研工作,也要做好科學普及,為更廣大人群服務。正是她的鼓勵和鞭策,才使得我有勇氣接受本書的翻譯任務,認真工作。同時,我也要感謝本書的其他譯者、我的同事們——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的教授們,他們為本書翻譯工作的按期完成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此外,我還要感謝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工作人員,他們為該書的出版做了認真準備,在印刷上努力做到與原書一樣精美。
雖然全體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精益求精,審校時字斟句酌,力求文字通俗易懂又不失專業,但由於水平有限,加之本書涉及的知識面較廣,譯文中難免有錯誤與不足,懇請廣大讀者和醫學同道們多提寶貴意見,以便再版時進一步完善。
李文生
目錄
前言
譯者序
整合的機體
引言
人體成像
頭部和頸部成像
胸部成像
腹部和盆部成像
上肢和下肢成像
人體系統
支持和運動
信息處理
體液
平衡
適應極端情況
人類的表現
從系統到細胞
細胞
細胞類型和組織
DNA
從DNA到蛋白質
基因組
骨骼系統
骨骼
骨的構造
骨重塑
關節
顱骨
脊柱
胸廓和骨盆,手骨和足骨
骨的疾病
關節 疾病
肌肉系統
人體的肌肉
面部、頭部和頸部肌肉
肌肉和肌腱
肌肉和肌腱疾病
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解剖
神經和神經元
神經衝動
腦
腦的結構
原始的腦
脊髓
周圍神經
自主神經系統
記憶、思維和情緒
觸覺、味覺和嗅覺
耳、聽覺與平衡
眼與視覺
視覺如何形成
腦血管疾病
腦和脊髓的疾病
腦感染、損傷和腫瘤
耳與眼的疾病
內分泌系統
內分泌系統解剖
激素的產生
激素的作用
激素紊亂
糖尿病
心血管系統
心血管系統解剖
血液和血管
心的結構
心如何跳動
冠心病
心肌疾病
結構病變
循環和心律異常
呼吸系統
呼吸系統解剖
肺
氣體交換
呼吸和發音
呼吸系統疾病
皮膚、毛髮和指(趾)甲
皮膚、毛髮和指(趾)甲的結構
皮膚和上皮組織
皮膚損傷和疾病
淋巴和免疫
淋巴和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
炎症反應
對抗感染
過敏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和艾滋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淋巴系統疾病
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解剖
口腔和咽
胃和小腸
肝、膽囊和胰
大腸
消化
營養物質和新陳代謝
上消化道疾病
肝、膽囊和胰的疾病
下消化道疾病
泌尿系統
泌尿系統解剖
腎的結構
腎的過濾
泌尿系統疾病
生殖與分娩
男性生殖系統
女性生殖系統
受精至胚胎形成
胎兒發育
產程開始
分娩
胎兒娩出
出生後
女性生殖系統疾病
男性生殖系統疾病
性傳播感染
不孕與不育
妊娠和分娩時的疾病
生長和發育
發育和衰老
人的一生
兒童期
青春期
成年早期
中年期
老年期
遺傳
遺傳方式
遺傳疾病
癌症
名詞解釋
前言/序言
本書以前所未有、令人驚奇的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人體內部的詳細結構。得益于科技的重大進步,我們才能獲得這些精美的圖片。雖然在幾百年前我們就掌握了解剖技術,但是新技術幫助我們更精確地揭示了人體皮膚下面的細微結構。計算機斷層掃描術即運用X 線分層掃描人體斷面的攝影技術的誕生,使得我們能夠首次詳細地觀察到人體內部結構。基於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這些信號能被重建出準確而細緻的三維結構影像。此外,無電離輻射的磁共振成像技術被廣泛應用。如果你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磁場中,這磁場吸力足以將你的手錶從手腕中吸脫,那麼在你身體組織內部,所有的氫分子都會整齊地像羅盤中的指針一樣排列。當無線電波對準這些磁化的組織時,不同組織呈現了不同的振動方式,這些振動信號能被檢測到並被計算機合成,從而構建出三維圖像。因此,我們現在已能製作出非常準確的人體解剖圖像。
當然,本書中的有些圖片是根據光學顯微鏡下的觀察所描繪出來的。鏡下解剖與三維圖像的組合具有很高的指導性,能讓人們更加深入地瞭解人體內部特有的奇妙結構,而非簡單的一瞥。本書不僅對那些想要瞭解人體如何運轉的非醫學專業的人們頗具吸引力,而且對醫生和護士等專業人士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如果當我還是一名醫學生的時候就能看到如此精美的圖像,那麼人體解剖學的學習就會變得更加激動人心。
羅伯特 溫斯頓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