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本書中,尼采突破了對悲劇美學的傳統理解,開創性地提出了日神與酒神的二元藝術衝動理論,不僅探索希臘悲劇的起源,也深入剖析悲劇為何帶給人類快感。 尼采認為,在無意義的世界中尋找意義的方式,就是將生命作為藝術。日神精神教我們要熱情地擁抱生活的美好,而酒神精神則鼓勵我們勇敢面對生活中的痛苦和悲壯。這種獨特的審美態度,讓我們既能享受歡樂,又能在困境中找到力量。 這是一部值得每個人珍藏的經典之作,展現一種看待生活的全新視角與思考方式,讓讀者能夠在面對生活的挑戰時,既保持熱情,又能從悲劇中汲取力量。在尼採的智慧中,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內容簡介
尼采作品,西方美學與哲學當之無愧的經典。在本書中,尼采將狂放肆意的酒神傳統視為古希臘悲劇藝術的源頭,並由此展開,帶領我們反思現代人認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重新正視對我們來說神秘、未知的一切。在壓抑的現代社會,誰都需要一點「酒神精神」。作者簡介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國人,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幼年喪父,在母親和姑姑的撫養下長大。中學時對文學與音樂產生興趣,喜歡讀荷爾德林和莎士比亞的作品。先後在波恩大學和萊比錫大學學習,研究古典學和哲學。24歲時,被巴塞爾大學聘為古典語言學教授,開始從事創作,寫下《悲劇的誕生》《人性的,太人性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論道德的譜系》《瞧,這個人》等作品。尼采終其一生忍受著病痛與孤獨的折磨,45歲時精神崩潰,從此再未恢復健康,於55歲在魏瑪與世長辭。目錄
自我批判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