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還法述略 彼得.伯克斯 978757641670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859
商品編號: 978757641670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返還法述略
ISBN:9787576416701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
著編譯者:彼得.伯克斯
頁數:44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9630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十二章:第一章對民法中的「不當得利」和「返還」進行定義;第二章探討返還法與債法、財產法的關係,特別是與產生抽象法律現象的法律事實之間的關係;第三章對兩種返還標準進行區分,即基於受領價值的返還與基於倖存價值的返還;第四章簡要描述返還法的內部體系;第五章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具體分析得利的不當判斷標準以及什麼是「通過犧牲原告而得利」;第六章和第七章對「意思無效」和「意思附限制條件」這兩個屬於非自願轉移範疇的返還依據進行解析;第八章對使得利成為「不當得利」的第二類因素進行解析,即對「自由接受」因素進行理論和實踐解讀;第九章和第十章對屬於「其他」範疇的返還依據進行分析,包括政策因素、不發行為等;第十一章對「依倖存得利返還標準」進行具體分析;第十二章考察對返還不當得利請求的六類抗辯事由,具體包括禁反言、境況變更、逆反還不能、不法性、無能力、善意購買。

作者簡介

彼得·伯克斯(Peter Birks,1941-2004),皇家大律師(QC),1989年至2004年間擔任牛津大學民法欽定教授(Regius Professor)。其研究興趣廣泛,在長達二十余年間被公認為最具影響力的英國法學學者之一,出版物涉及英國法中的信義法、不當得利法、恢複原狀法等多個領域,是克拉倫登法律講座(Clarendon Law Lectures)創始人,克拉倫登法律叢書(Clarendon Law Series)編輯,牛津英國法叢書(Oxford English Law Series)編輯。

目錄

引論
第一節 返還法:體系待定
第二節 戈夫與瓊斯:分而後合
第三節 五點關鍵
第一章 定義
第一節 打磨「返還」
第二節 返還與不當得利
第三節 不得不當得利的原則
第四節 防止不當得利的三種模式
第五節 小結
第二章 辨異
第一節 債法中的返還
一、返還與准契約
二、返還、侵權及其他不法行為
三、返還與契約
四、返還與其他雜項事實
第二節 財產法中的返還
一、所有權性質的權利與針對特定人的權利
二、非返還性質的對物權
三、對物權的分類:基於法律事實
四、反覆發生的困難
第三節 相關法律門類下的返還
第三章 法律手段與返還標準
第一節 第一種返還標準下的法律手段
第二節 第二種返還標準下的法律手段
一、對人權與第二種返還標準
二、所有權性質的權利與第二種返還標準
三、通過代位返還
第四章 返還法的內部體系
第五章 通過犧牲原告而得利
第一節 得利
一、主觀貶值
二、得利的三項判斷標準
三、另外四點
第二節 通過犧牲原告
第六章 非自願轉移Ⅰ:意思無效
第一節 不知
一、不知與攔截減損
二、不知與實物利益
第二節 錯誤
一、自發的錯誤
二、誘發的錯誤
第三節 強迫
一、脅迫
二、真實不當影響
三、法律強迫
四、道德強迫
五、情勢強迫
第四節 不平等
一、易受傷害的關係
二、易受剝削的交易
三、個人不利處境
第七章 非自願轉移Ⅱ:意思附限制條件
第一節 四個謬誤
一、契約對價
二、種與屬
三、僅僅關注金錢
四、排除違約當事人
第二節 完全無效的要件
一、為何必須完全無效?
二、何者構成完全無效?
第三節 立法改革
一、1943年《法律改革法(履約受挫)》
二、1870年《比例分配法》
三、1979年《動產買賣法》第30條第1款
四、法律委員會的建議
第八章 自由接受
第一節 以自由接受為依據的理由
第二節 自由接受的發展
一、契約解釋路徑
二、放棄契約解釋
三、衡平法上的平行規則
第三節 自由接受的要件
一、拒絕的機會
二、知道並非無償的意思
三、忽視拒絕機會
第四節 三個困難的主題
一、自由接受與契約
二、自由接受與清償他人債務
三、衡平法上救濟的不確定性
第九章 政策推動的返還:各式案例
第一節 無議會則不納稅
第二節 遏抑不法行為
第三節 鼓勵海上救助
第四節 保護債權人及投資人
第五節 消滅異常結果
第十章 因不法行為而生的返還
第一節 放棄侵權之訴
一、不當得利中的替代分析路徑
二、消滅不法的追認
三、因不法行為而生的返還
第二節 產生返還效果的不法行為
一、初步難題
二、三個標準
三、若干特別不法行為
第三節 現實考慮
一、避開法律障礙
二、返還標準
第四節 術語難題
第十一章 返還的第二項標準
第一節 辨識倖存得利
一、基本規則
二、不端行為的影響
三、倖存得利消滅
第二節 對倖存得利主張權利
一、第一類範疇:財產權性質的權利請求
二、第二類範疇:針對特定人的權利請求
第十二章 抗辯
第一節 禁反言
一、內在於給付的陳述
二、附隨於給付的陳述
三、不利益的信賴
四、兩個難點
第二節 境況變更
一、第二種返還標準下的權利請求
二、第一種返還標準下的權利請求
第三節 逆返還不可能
第四節 不法性
第五節 無能力
一、實物利益
二、受領金錢
第六節 善意購買
一、初步看來應承擔責任的第三人
二、受領的第三人承擔何等責任?
三、受贈人的地位
四、有償受領人的地位
五、第三人是否真是第三人?
參考文獻
索引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