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你決定不生孩子的時候,周圍的人可能會說:
孩子很可愛啊,有自己的孩子家庭才完整!
如果沒有孩子,夫妻感情出問題時,你老公一定離開你!
沒有(生過)孩子,就不是成熟的大人!
如果你不想生孩子,那當初為何要結婚?
難道女人結了婚,真的一定要生孩子,如此才能獲得家人與社會認可的圓滿人生嗎?從懷孕到生產都是女性一人承擔,而未來的養育與教養責任大部分落在女性肩上,這一路承受的風險與責任,遠超其他人的想象。所以你選擇不生孩子,不應該感到自責或是愧疚,更不該被指責。
作者是位無子女已婚女性,與先生結婚5年,在即將邁入40歲的此刻,她決定坦然說出自己不想生小孩這件事。當她做出這個決定時,心中浮現了諸多煩惱、憂慮與不確定感,她想知道其他做出同樣選擇的人,最終是如何走過內心的掙扎與低潮,因此採訪了17位不同年齡與婚齡的女性,透過與她們的交談,使作者更加確信,就算不生小孩,女性一樣可以擁有幸福美滿的無後人生。
生孩子僅是人生的一個選項,絕不是定義你身為女性的價值與目的。邀請你打開本書,一同來了解這18位韓國女性是如何不盲目滿足他人私慾,忠於自我,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作者簡介
崔至恩
作家、記者,常年關注女性議題,擅長以女性視角分析韓國大眾文化,著有《我一點也不好》《女性主義教室》等書。
本書原名《我不想當媽媽》,是她的聲名鵲起之作,出版后引發的話題性和關注度在韓國居高不下,並波及日本,不僅發行了日文版,NHK電視台還為其製作了同名紀錄片《我不想當媽媽:韓國首爾生育率0 64的衝擊》。
精彩書評
就像為了要解開我的人生疑問而開始著手寫這本書一樣,希望這本書也能為讀者理出一點頭緒或是帶來小小安慰,最重要的是,無論你以何種面貌生活在哪裡,都希望你能幸福滿滿。——致讀者
這本書就像有許多認真思考自己人生的女性,非常誠實、無私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作者的文筆也像好友對話那樣親切,無論對生養是否已經有了明確的決定,我覺得都能幫助讀者,在對話中尋找自己的答案。──羽茜│作家
本書帶給讀者及傳遞出來的最高價值,已經超越了表層的生育/不生育議題,而是讓所有人對於女性的生命能有全然的「尊重」。每個女人都能聽從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做出此時此刻自己想要的決定,不需要周遭他人的認可及同意。──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雖然我讀了這本書,但這並不意味著我不想生孩子,我還在考慮中。然而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也知道「不生孩子」的選擇是存在的,讓我擺脫了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走固定道路的負擔。如果你也在為同樣的問題猶豫,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你!——韓國讀者
感覺是所有女生婚前必讀。雖然書里從家庭、社會、自身等各方面為不想生孩子的女性發聲,但是我覺得想生孩子的女性也應該看看,因為同樣要去了解一下這個世界其實有相夫教子之外的可能性,以及當別人選擇自己人生的時候,應該如何去理解她們。書里的最後一個章節讓我深有感觸:如果真的想鼓勵女性生小孩,那就請盡量創造對女性還有女性婚育更友好的環境吧,這才是讓女性不恐婚恐育的根本。——繁體版讀者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你百分之百確定要過沒有孩子的一生嗎?——一場圍繞自我意識與母性敘事的對話
關於為母慾望的困惑
不要害怕,不要動搖
生兒育女不是電視劇
關於終止妊娠的思考
你真的不喜歡孩子嗎?
關於成為母親的恐懼
一場由《媽媽咪呀!》引發的討論
為人父母是成為大人的必經之路嗎?
無孩時光,我這樣使用金錢和時間
用投資孩子的錢投資世界
第二章 生孩子的是我,為什麼不生還要其他人同意?——一場與配偶、父母、朋友關於「為母」的對話
你是如何與配偶達成共識的?
沒有孩子,就要和配偶分開?
四面楚歌—來自婆家的壓力
四面楚歌—來自娘家的期待
如何避孕?
真希望男人也能懷孕
幸好只是侄子,而不是我的孩子
不養孩子卻養貓的媳婦
無論有孩沒孩,但願友誼常在
不要什麼都指向原生家庭
不是每個女兒都想當媽媽
不生孩子,結什麼婚?
第三章 韓國是一個適合生育的國家嗎?——一場圍繞丁克女性的工作與生活的對話
無子女夫婦如何分配家務?
「韓國育兒費用計算器」用後記
不生育與事業的關聯
工作中權益受損的真正原因
「單克」女性就業困難的原因
住在小城市的丁克女性
不要通過親子真人秀學習育兒知識
不去無兒童場所的理由
是否需要為丁克夫妻修訂政策?
在韓國,我們會迎來想生孩子的那一天嗎?
尾聲
註釋
精彩書摘
序言
我本以為要到四十歲才可以聊這個話題。雖說並不是人到四十命運的錶盤就戛然而止了,但至少那時我不必再煩惱,也不必再回頭看,可以坦然地說出—我決定不做母親。
那是一個下著微雨的夜晚,我在大廈的一樓大廳等姐姐下班。姐姐一從電梯里出來就快步朝我走來,接著就帶我去了公司內的託兒所。三歲的小外甥見了媽媽開心得直跺腳,我略顯局促地向他打了個招呼。下班時間湧向地鐵站的人群像一朵碩大的雲彩,姐姐牽著小外甥的手,而我推著空嬰兒車一起向姐姐家走去。路程雖不算長,但一路上我們怕孩子摔倒、亂跑或是撞到哪裡,精神時刻都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中間我們路過離姐姐家很近的一家託兒所接上老二,手裡牽著老大,車裡推著老二,又穿過了一個地下停車場,竟覺得回家的路途異常遙遠。回到家姐姐先給孩子們換好衣服,洗了手,自己的衣服才換了一半,就開始準備老二的輔食和老大的晚飯。接著我們又簡單地煮了我帶來的速食意大利麵,草草解決了晚飯。中間姐姐做飯的時候,我準備喂老二吃輔食,但他面對我這個笨手笨腳的陌生小姨,又哭又鬧非常不配合。姐姐本來還非常有耐心地哄著,但見老二不停地大聲哭鬧,她便故作嚴肅地吼了一聲,轉過身去不再哄她了。此時我已筋疲力盡,半出神地呆坐在那裡。本是替母親的班來看一天小孩,實際上我也只能是字面意義上地「看」著他們,什麼都做不了。
「啊,我好想回家」
我暗自在心裏想著。此時我早已筋疲力盡,精神恍惚。我懷念那個安靜的家,懷念那個想躺哪裡躺哪裡、想做什麼做什麼(玩手機玩到電量耗盡,看電視看到自動睡著)的家!
接著我又想,姐姐真是太辛苦了。在公司里從早忙到晚,回到家又要給孩子做飯、洗手、換衣服,然後陪孩子玩,最後哄他們睡覺,沒有片刻的休息,可這樣的日子竟然是她每天的日常。她一邊陪老大聊天,一邊安撫哭鬧的老二,這期間只發了一次火,她是怎麼做到的?我實在是做不就在我想到這裏的時候,剛才還抱著老二給他讀書的姐姐朝我走了過來,對我說:
「你要是也生個孩子就好了」
我?
我和姐姐一起生活了十五年,共用一個房間。我們在狹小的房間里打個地鋪,擺兩個枕頭,剛好夠兩個人睡。從小我們很少起爭執,就算吵架也大多是因為我—我先吃光了美味的零食,偷穿姐姐下了很大決心才買的衣服,或者是躺著看手機晃醒了要早起去上班的姐姐(有時候還打開電腦看看劇)。從性格到愛好,再到口味,我和姐姐沒有一點兒相像的地方,所以老實說我倆也不是很親密,但她至少比任何人都了解我是一個十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此刻卻勸我生孩子,她說這話是真心的嗎?
那天我失眠了。姐姐和外甥們躺在佔滿一整個房間的地鋪上,用身子歪歪斜斜地畫著對角線。我看著酣睡的他們,心想:
生兒育女這件事真的特別到所有人都必須經歷一次嗎?我光是和孩子相處一個小時就已經累到筋疲力盡,雖然臉上掛著笑,但心裏不停地念叨好想快點回家,而我之所以還能夠強顏歡笑,是因為想到自己不必重複這種日常鬆了一口氣。難道其中隱藏著我不知道的巨大的幸福密碼嗎?所以姐姐才會如此大費周章地勸我這種人生孩子?如果我錯過的是一份世人都想得到的了不起的人生體驗,那該怎麼辦呢?
就這樣,我越想越多,越想越焦慮。
第二天一早,我半夢半醒地把老二送進了託兒所,又送走了老大,然後開始往家走,一路上我像完成了一份沉重的作業一樣長舒了一口氣,但同時我又有些憂傷。不做母親的決定真的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嗎?難道我對這件人生大事所做出的決定太隨便了嗎?將來有一天我真的會後悔嗎?我想問問別人的意見,我希望有人能告訴我這樣的人生沒有任何問題,我想確認有這種想法的人不止我一個。
我還沒到四十歲,之所以下決心聊這個話題都是因為那個晚上。我想聽聽那些不會說「你生了就知道」的女性的故事,想聽聽像我一樣決定不做母親的女性的故事。在韓國,人們將結婚等同於生育,覺得沒有孩子的婚姻生活是不完整的,認為一個不想生孩子的女人是冷血且自私的,我想知道在這樣的社會中和我有著同樣選擇的女性正在過怎樣的人生,她們有怎樣的苦惱,她們覺得什麼是幸福。為了認識「同一個星球」的人們,我決定開始行動。
要開始這件事情並不容易。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我都在問身邊的朋友是否認識結了婚但不打算生孩子的女性。朋友和家人自不用說,就連我常去的理髮店的老闆、在聚會上剛認識的女性朋友,甚至連沒見過面的網友我都問了。雖說前同事和朋友裏面也有幾位已婚未育的女性,但我總覺得聊這個話題應該找一些新認識的朋友。我住在首爾,平日里不用去上班,是一名以寫作為生的自由職業者,我想儘可能地去傾聽各方面都與我不同的人們的故事。我想認識並親眼確認這世上真的有無論在哪裡做什麼,無論過著怎樣的生活,但就是不想成為母親的女性。她們的故事是我無法預判的,而這也正是最令我感到好奇的。
這本書中登場的十七位女性,是我通過各種途徑認識的,她們與我分享了為什麼決定不做母親這件事。將這些女性受訪者各不相同的故事拼湊到一起,我逐漸看到了事情的全貌—一個女性決心成為丁克,是綜合考慮了多種因素后所做出的決定。雖說我與她們見面的目的是傾聽她們的故事,但在這過程中我也講了許多自己的事情。過去沒有人能跟我一起探討「是不是只有我這樣」的苦惱,但在採訪的過程中,我得以傾訴自己的煩惱,也時常會因為自己不是一個人這件事,或者一句「這有什麼大不了的」而得到安慰。這些女性在各自身處的環境中下定決心,並以各自的方式抗爭著,我從她們的故事里獲得了勇氣,也感受到了我與她們親密無間。
採訪的過程很愉快,我在用筆記錄下這些截然不同的經歷和想法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了自己的邊界,這又是一次美妙的經歷。我想將這些女性的人生軌跡毫無缺失地呈現出來,我經常會因自己的不成熟和偏頗而迷失方向。她們耗盡半生時間才得出了這個周密複雜的結論,但每當我試圖將它壓縮並復刻到這狹小的紙面上時,都會擔心自己會遺漏或扭曲一些事實。我不是學者也不是專家,很多時候都會因為自己無法更深入地、更多元地去論述如此有趣的主題,而深感遺憾。即便如此,我都比任何人更喜歡她們的故事,所以才能將這件事做完。這些女性是如此勇敢,如此坦誠,我定要將她們的故事呈現給世人。尤其是希望那些已經決定不做母親,或是猶豫不決的女性能夠看到這些故事,我想要告訴她們世上還有這樣的人生,以及我們非常熱愛自己的人生。在此向參与此次訪談的所有女性致以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謝意。最後我想真誠地感謝各位情誼深重的朋友幫我認識了這些女性。
也要感謝我的編輯許琉珍女士,在我迷茫的時候給我建議讓我能夠找回狀態,在我身邊溫暖地鼓勵我,幫助我一點點地寫完了全書。我的丈夫也給了我許多幫助,他同意我將我們二人的私事寫出來,還始終如一地支持著我。而我最想要感謝的人是我的母親和父親,他們竭盡所能將一切都給了我。我從父母的身上學到的是,將一個人撫養長大是一件看不到盡頭的勞動,是一場艱難的試驗,是一個無法預判的課題,是一段特別的緣分。即便如此,我或許已經做出了不成為母親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