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我國的護理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同時對護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為了適應新時期新的發展需要,提升護理學專業本科生傳染病防控的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經相關專家充分論證,將《傳染病護理學》從《內科護理學》中抽離出來,作為獨立的教材進行編寫。基於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本輪教材編寫的總體指導思想和編寫原則,經過編寫團隊的充分研討,形成了本教材的編寫思路和框架設計。
《傳染病護理學(護理學本科系列教材)》共7章。第一章總論主要介紹傳染病發生、發展及傳播的基本規律,診斷、治療及預防的基本原則,傳染病護理的基本特點,並按照護理程序介紹了常見癥狀護理,為各論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別介紹了常見病毒性傳染病、細菌性傳染病、立克次體病、螺旋體病、原蟲病及蠕蟲感染性疾病等患者的護理。在常見疾病的選擇上,除傳統的傳染病以外,還注重新發傳染病,尤其是近年來對人類健康威脅比較突出的中東呼吸綜合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及登革熱等。
作者簡介
孫玉梅,1969年生於遼寧省。現任北京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承擔「健康評估」及「傳染病護理學」本科教學20餘年。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獲得首屆全國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二等獎1項,北京市優秀教材1項,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以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6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3篇;發表教學論文20餘篇。
呂冬,1967年生於湖南省。現任邵陽學院教授、主任護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邵陽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黨委副書記:2022年中華護理學會「傑出護理工作者」;全國高職高專涉外護理專業教材評委;湖南省護理學會理事、邵陽護理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衛健委高級職稱評審專家、湖南省醫院協會地(市)級醫院管理分會常務理事、湖南省醫學會醫學鑒定專家;邵陽市醫學會醫學鑒定專家、邵陽市健康科普專家、育嬰員考評專家。
承擔「傳染病護理學」「外科護理學」「護理管理學」本科教學7年。主編、副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5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20餘篇;發表教學論文3篇。先後主持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其他省市課題6項。獲湖南省預防醫學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
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感染與免疫
第二節 傳染病的發病機制
第三節 傳染病的特徵
第四節 傳染病的流行過程及影響因素
第五節 傳染病的診斷與治療
第六節 傳染病的預防
第七節 傳染病的隔離與消毒
第八節 傳染病的護理
第二章 病毒性傳染病
第一節 病毒性肝炎
第二節 流行性乙型腦炎
第三節 腎綜合征出血熱
第四節 狂犬病
第五節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第六節 新型p冠狀病毒感染
第七節 流行性感冒與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第八節 麻疹
第九節 水痘與帶狀皰疹
第十節 流行性腮腺炎
第十一節 手足口病
第十二節 登革熱
第三章 細菌性傳染病
第一節 傷寒
第二節 細菌性痢疾
第三節 細菌性食物中毒
第四節 霍亂
第五節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第六節 布魯菌病
第七節 猩紅熱
第八節 白喉
第九節 百日咳
第十節 鼠疫
第十一節 炭疽
第四章 立克次體病
第一節 流行性斑疹傷寒
第二節 地方性斑疹傷寒
第三節 恙蟲病
第四節 人嗜粒細胞無形體病
第五章 螺旋體病
第一節 鉤端螺旋體病
第二節 萊姆病
第三節 梅毒
第六章 原蟲病
第一節 阿米巴病
第二節 瘧疾
第三節 弓形蟲病
第七章 蠕蟲感染性疾病
第一節 吸蟲病
第二節 線蟲病
第三節 腸絛蟲病
第四節 囊尾蚴病
第五節 棘球蚴病
附錄
附錄1 常見法定傳染病潛伏期、隔離期及檢疫觀察期
附錄2 常用生物製品預防接種參考表
附錄3 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兒童免疫程序表(2021年版)
附錄4 傳染病防治法
主要參考文獻
中英文專業詞彙索引
精彩書摘
《傳染病護理學(護理學本科系列教材)》:
【流行病學】
1 傳染源據統計,有170餘種脊椎動物能自然感染漢坦病毒。我國發現53種動物攜帶本病毒,主要宿主動物和傳染源是嚙齒類動物,其他動物包括貓、豬、犬和兔等。我國以黑線姬鼠、褐家鼠為主要宿主動物和傳染源,林區以大林姬鼠為主。患者在病程早期(3~5天)血液和尿液中可攜帶病毒,雖有因接觸患者后發病的個別病例報告,但患者不是主要傳染源。
2 傳播途徑
(1)呼吸道傳播:含病毒的鼠類排泄物,如尿、糞、唾液污染塵埃后形成氣溶膠顆粒,能通過呼吸道而感染人體。
(2)消化道傳播:進食被含病毒的鼠類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經口腔或胃腸道黏膜感染。
(3)接觸傳播:被鼠咬傷或破損傷口接觸帶病毒的鼠類排泄物或血液后而感染。
(4)母嬰傳播:孕婦感染后,病毒可經胎盤感染胎兒。
(5)蟲媒傳播:已從恙蟎和柏氏禽刺蟎中分離出漢坦病毒,但傳播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3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以男性青壯年為主。在流行區,隱性感染率可達3 5%~33%。患者發病後1~2天即可在外周血中檢測到IgM抗體,第2周達高峰;IgG抗體于發病後1周陽性,病程第2~3周達高峰,此後滴度逐漸下降。部分患者感染漢坦病毒后能刺激機體產生較高水平的抗漢坦病毒抗體,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4 流行特徵本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主要與傳染源的分佈及活動情況密切相關。
(1)地區性:本病呈世界性流行,主要分佈在亞洲,其次為歐洲和非洲,美洲病例較少。我國除青海和新疆外,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病例報告,曾是受本病危害最嚴重的國家。隨著各地居住環境和衛生狀況的改善,以及疫苗接種和防鼠滅鼠等綜合性防治措施的實施,發病率明顯下降,多處於低流行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在老疫區病例逐漸減少的同時,新疫區病例數量有所增加。
(2)季節性和周期性:本病全年均可發病,但有明顯的高峰季節。其中黑線姬鼠傳播者以11月至次年1月為高峰、5~7月為小高峰,褐家鼠傳播者以3~5月為高峰,林區姬鼠傳播者以夏季為流行高峰。本病發病率有一定的周期性波動,以姬鼠為主要傳染源的疫區,一般相隔數年有一次較大流行。
(3)人群分佈:以男性青壯年農民和工人發病居多,不同人群的發病率高低與接觸傳染源的機會多少有關。近年來,本病的發病率在年齡60歲的人群中有增加趨勢。
【發病機制與病理改變】
1 發病機制腎綜合征出血熱的發病機制至今未完全明確。目前一致認為是病毒直接損傷和免疫損傷共同作用的結果。
(1)病毒直接作用:漢坦病毒直接致細胞病變作用較弱,但可引起受感染細胞結構和功能障礙。
(2)免疫損傷作用:漢坦病毒感染后,可誘發強烈的固有免疫應答和適應性免疫應答,多種免疫細胞及細胞因子、炎症因子和補體等參与了致病過程。炎症因子風暴在重症患者的發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免疫複合物損傷(Ⅲ型超敏反應)是本病血管、腎損傷及其他病理變化的重要原因。病毒抗原與機體產生的特異性抗體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IC),IC沉積在患者皮膚小血管壁、腎小球基底膜、腎小管和腎間質血管等處,激活補體,造成小血管壁及腎病變。IC還可與血小板結合,致凝血功能障礙,導致出血。全身小血管的廣泛損傷,導致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使有效血容量下降。同時,由於血漿外滲使血液濃縮,血液黏稠度升高,促進DIC的發生,導致血液循環淤滯,血流受阻,使有效循環血量進一步降低,可引起原發性休克。
2 病理改變本病最基本的病理改變是全身小血管廣泛損傷,以小血管和腎病變最明顯。
(1)血管病變:全身小血管節段性或不對稱性收縮和擴張,纖維樣壞死和崩解;毛細血管擴張和充血,腔內有微血栓形成;血管內皮細胞腫脹,管壁腫脹、疏鬆,嚴重者可發生壞死和破裂崩解。
(2)臟器病變:①腎切片見水腫、蒼白、出血和缺血壞死區,鏡檢腎小球充血,基膜增厚,腎小管變性、壞死、受壓變窄、閉塞,間質充血、水腫;②心臟:可見出血,心肌纖維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壞死;③垂體:腫大,前葉顯著充血、出血和凝固性壞死;④腦實質水腫和出血,神經細胞變性,膠質細胞增生;⑤肝大,肝細胞變性、壞死並融合成片。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為4~46天,一般為7~14天,以2周多見。典型病例的病程經過5期:發熱期、低血壓休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非典型病例和輕型病例可出現越期現象,而重症患者則可出現發熱期、休剋期和少尿期之間的互相重疊。
1 發熱期病程第1~3天。除發熱外,主要為全身中毒癥狀、毛細血管損傷和腎損傷的表現。
(1)發熱:熱程多數為3~7天,較少超過10天。多數起病急驟,體溫常在39~40℃,以稽留熱或弛張熱多見。一般體溫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病情越重。輕型病例熱退後癥狀緩解,重症病例熱退後病情反而加重。
(2)全身中毒癥狀:表現為頭痛、腰痛、眼眶痛和全身肌肉關節酸痛,其中頭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稱為「三痛」。疼痛的原因與相應部位充血和水腫有關。部分患者出現消化道癥狀,如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或稀水樣便。少數患者腹痛劇烈,伴腹肌緊張、壓痛及反跳痛,易誤診為急腹症而手術。危重患者可出現興奮、譫妄、煩躁不安、嗜睡和昏迷等神經精神癥狀。
(3)毛細血管損傷:主要為充血、滲出水腫和出血的表現。皮膚充血、潮紅主要見於顏面、頸部、胸部(皮膚「三紅」),重者呈醉酒貌。黏膜充血主要見於眼結膜、軟齶與咽部(黏膜「三紅」)。滲出與水腫主要為球結膜水腫,輕者眼球轉動時球結膜有漣漪波,重者球結膜呈水皰樣。部分患者可出現眼瞼及顏面部水腫。皮膚出血多在腋下和胸背部,呈點狀、搔抓樣條索狀瘀點;黏膜出血可見於軟齶及眼結膜。少數患者內臟出血,表現為嘔血、黑便、咯血等。如在病程第4~6天腰、臀或注射部位出現大片瘀斑和腔道大出血,可能由DIC所致,是重症表現。
前言/序言
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我國的護理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同時對護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為了適應新時期新的發展需要,提升護理學專業本科生傳染病防控的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經相關專家充分論證,將《傳染病護理學》從《內科護理學》中抽離出來,作為獨立的教材進行編寫。基於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本輪教材編寫的總體指導思想和編寫原則,經過編寫團隊的充分研討,形成了本教材的編寫思路和框架設計。
1 教材定位和編寫思路 落實護理學專業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注重價值引領和品格塑造,體現「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重視評判性思維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將紙質教材與數字資源有機融合,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字資源提供豐富的、可擴展的自我學習情景。
2 教材編寫的基本框架 本教材共7章。第一章總論主要介紹傳染病發生、發展及傳播的基本規律,診斷、治療及預防的基本原則,傳染病護理的基本特點,並按照護理程序介紹了常見癥狀護理,為各論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別介紹了常見病毒性傳染病、細菌性傳染病、立克次體病、螺旋體病、原蟲病及蠕蟲感染性疾病等患者的護理。在常見疾病的選擇上,除傳統的傳染病以外,還注重新發傳染病,尤其是近年來對人類健康威脅比較突出的中東呼吸綜合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及登革熱等。
3 編寫體例
(1)導學目標:以章為單位設置導學目標,分為基本目標、發展目標和思政目標。基本目標主要體現在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方面應實現的學習目標;發展目標則體現了在知識整合創新及綜合應用方面可努力實現的學習目標;而思政目標則是在政治素養、家國情懷、人文素養、專業素養以及科學精神等方面的塑造與成長。
(2)案例:通過案例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對學生反思意識、臨床思維與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3)知識鏈接:以文本形式介紹學科前沿、疾病發現與命名等歷史事件,以實現拓展學生知識面、引發思考、激勵創新的目的,更好地發揮教材的價值引領、品格塑造作用,尤其是對學生嚴謹求實、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的感染與傳承。
(4)科研或整合小提示:增強學生的循證意識和知識整合的能力,啟發創新以及科研意識的培養。
(5)小結與思考題:小結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性總結,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有助於學生歸納總結和提煉能力的提升。建議學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等形式對本章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學習小結。思考題包括簡述題和案例分析題兩種類型,一方面可以檢驗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於評判性思維能力、整合思維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6)豐富的數字資源:每章數字資源提供了PPT課件、隨堂測、案例解析、部分思考題的答題思路,部分章節還提供彩色圖表,學生可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取。其中的隨堂測以選擇題為主,並提供了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