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傷寒廣要》由日本漢醫名家丹波元堅所著。
《傷寒論》為千古之聖典。雖註釋《傷寒論》的圖書特別多,但良莠不齊。有鑒於此,丹波元堅引用百余家精彩註解,擴充《傷寒論》之要旨,薈萃成帙,故名《傷寒廣要》。
《傷寒廣要》全書共12卷,分14個部分進行介紹,分別為綱領,舉證治之綱要;診察,舉色脈以斷病;辨證,介紹了傷寒證之概況;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詳細介紹了與三陰三陽有關的湯證;兼變諸證;病後余證;類似之別證;兒科、婦科有關的見解,並介紹了有關灼傷的調理與將養之法。
《傷寒廣要》旁徵博引,莫不賅載。傷寒真義,無復余蘊也。
精彩書評
★中醫數千年來就億萬人體研究所得之病理及其葯能,歷千錘百鍊之後得出結論,立為方劑。初見之或疑為空漠,逮按其實則秩序井然、始終一貫,故於實際上每有奇效,此余實在之經驗也。
——日本著名漢醫學家湯本求真
目錄
卷一
綱領
卷二
診察
卷三
辨證
卷四
太陽病
少陽病
卷五
陽明病
卷六
太陰病
少陰病
厥陰病
卷七
兼變諸證上
卷八
兼變諸證中
卷九
兼變諸證下
卷十
余證
卷十一
別證
卷十二
婦兒
雜載
前言/序言
中醫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最有代表性的是對日本的影響。
日本把中醫叫作漢醫,日本研究中國醫學的學者,更是稱中醫學為皇漢醫學。
日本自隋唐與中國相通以來,所習之醫皆神農以來之學說。因《內經》《難經》之書名,始見於《漢書·藝文志》,而張仲景又為漢代人,中醫界十分重視《傷寒論》一書,所以稱中醫為漢醫。千百年來,日本漢醫名家林立,著作之可傳者指不勝屈,而所藏中國醫書之佚本、絕本尤多(蕭龍友語)。
20世紀初,西醫東漸,對中醫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威脅。在日本,漢醫同樣受到了冷落。但是,日本學者很快就發現,西醫之治療有時收效尚不如漢醫之捷而靈、穩而當。於是,倡導皇漢醫學者遵承丹波元堅等名家所輯之書、所習之學,立社演講,從而光大之,而這些著作也隨即風行一時。世界書局根據這一情況,邀請陳存仁先生編輯《皇漢醫學叢書》。陳存仁先生經過數年努力,從在日本搜集到的數百種中醫著作中,選擇最有價值的書籍,編輯為《皇漢醫學叢書》。其中包括總類8種,有《內經》《難經》等醫經註釋及考證、傳略、目錄等著作;內科學19種,主要為《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典籍文獻的研究、註解;外科學1種;女科學3種;兒科學3種;眼科學1種;花柳科學(性傳播疾病)1種;針灸學4種;治療學1種;診斷學1種;方劑學10種,含名方、驗方、家藏方、方劑詞典、古方分量考等內容;醫案醫話類11種;藥物學8種;論文集1種,彙集了20世紀初日本漢醫研究的精華。有些文獻內容在國內已經失傳,日本反而保存無恙,如接骨學,國內醫籍僅見於《證治準繩》《醫宗金鑒》中,日本卻有其專輯,並附有圖譜,手術姿勢無不詳備,接骨的方葯也為不經見之家傳方劑。又如,腹診之術,國內已完全失傳,而日本漢醫書籍中有之;生產、手術、探宮、通溺,日本也能祖述中醫之方法;眼科則打破五輪八廓之妄,針灸科則改定經穴取七十穴而活用之(陳存仁語)。編輯這套叢書的目的,「其意不獨欲介紹日本之新舊學說,且將使讀者對比互勘,于醫學有深切認識與辨別」(徐相任語)。陳存仁先生認為,這些圖書中「日本多記氏謹嚴之邏輯,丹波氏詮釋,東洞氏自立一派,湯本氏獨抒卓見,宮獻氏研究精密,岡西氏徵引博洽,以及久保氏之科學見地,岩崎氏之治學功夫,並足稱述,可為則例。其所撰著,必有足以啟導吾人研究之方法與趣味者」。
漢醫與中醫一脈相承,在我們繼承和發掘中醫前輩們的學術經驗時,日本的前賢同樣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榜樣。他們確實在中醫學術上有著踏踏實實的學問,他們的很多著作至今仍然對中醫的發展產生著積極影響,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這些著作的作者在國內的知名度相當高,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比如丹波元簡、丹波元堅、丹波元胤、山田宗俊、吉益為則、長尾藻城等。
《皇漢醫學叢書》不僅給我們提供一條了解日本漢醫學的途徑,也為我們學好中醫、運用好中醫理法方葯提供了一批重要的海外中醫參考文獻。